今天完成两件事,一,看完了《在细雨中呼喊》,二,看完了《樱桃的滋味》。前一项,花费一个星期,后一项,拖延一个星期,终于解决了。
先来谈谈书吧。
书的两个主要场景是南门和孙荡。六岁以前,"我"生活在南门,和父母兄弟居住。后被父母卖给孙荡的王立强,在军人王立强和病人李秀英的家庭里,度过了六年。这里,“我”结识了国庆和刘小青,收获有甜也有苦的友谊;也获得一个像样的家;也碰到绵里藏刀的老师张青海。可以说,“我”的童年不是那么顺遂,纯真无邪。在孙荡的家破灭后,“我”坐着船,回到南门,却面临着更艰难的处境:父母冷落,村里人无视,兄弟打骂,如隐形人一般飘荡。
这是一个鸡飞狗跳的家,在父权夫权高度集中的家,父亲孙广才就是一个独裁者。他为所欲为,又软弱无能,残忍地希望父亲孙有元早点死,在白日下爬上寡妇的床,侵犯儿子未过门的未婚妻以及后来的妻子,对儿子暴力相向。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最后醉酒后掉进蛆虫爬行的粪坑,结束了混乱的一生。
这本书,我一开始读,看到“我”的境遇,有不解,也有气愤。我们这一代,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出生起,父母疼爱,亲人宠爱,顺风顺水,实在难以接受孙广才对待孩子还不如狗这令人发指的行为。在“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浸润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淡漠无情得让我感到不可思议。通过这本书,我窥视到那个特殊年代百姓的家庭一角,隔阂大于温情吧。
这部“我”的童年回忆录,通过文末作者的自序,让我意识到回忆的重要性。“回忆的动人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而且还可以不断地更换自己的组合,以求获得不一样的经历。”
当然,我把上万字的著作粗浅的理解为回忆录,理解为一面反映六七十年代的镜子,恐怕不太精准。奈何学识尚浅,眼力不够,也就只看得出皮毛而已。
再来谈谈《樱桃的滋味》。
平心而论,一开始,我确实想弃剧。开头,一个男人,开着车,行使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背景昏黄暗沉,没有鲜艳的颜色调动我几欲瞌睡的感官,而且,这个中年男人,眼神空洞,五官除了鼻子还算挺,其余都塌陷,就像风蚀地貌经过漫不经心地堆积偶然冒出的土堆。他那沉重乌青的黑眼圈,时刻提醒着我不要忘记睡觉。没有浪漫的罗曼史,也没有振奋的武打戏,所以,我果断放弃,改追综艺。
今天闲来无事,就想着总这么搁着也不好,还是看吧。全神贯注地看到演员表出来后,我真心觉得自己有眼不识泰山,明明一部这么有深度的片,我却用世俗的肤浅的态度对待它,实在不敢再自诩知识分子。
这部片,其实场景很简单,就是那条通往土坑的悬浮着无数灰尘的土路。情节也很简单,主人公巴蒂先生想自杀,给自己在樱桃树下挖好坑,只希望有个人能在他死后给他铲上几把土。他不断寻找人选,在不断被拒绝后,他碰到一位答应帮忙的老人。
老人尊重他的想法,直言年轻时也有过自杀的念头。他怀着自杀的心带着一根绳在黎明时分出门,路过桑葚树,想在此了结生命。当他费了好大的劲把绳挂上树时,软软的桑葚掉在他手中,尝了一口,很甜很美味。这时太阳出来了,小朋友们也来了,他感到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于是他放弃这念头,捧着一把桑葚回家。“如果我们选择以这种方式去面对小问题,地球上的人早就绝种了。”老人这么说。一颗桑葚并没有让他的情况变得更好,但是他的看法改变了,问题似乎也没那么难了。
他还讲了一个关于土耳其人的笑话。一天一个土耳其人去看医生,他对医生说“我一用手摸身体,身体就痛,摸哪哪痛。”医生给他做完细致的全身检查后,发现,原来是他的手破了。老人告诉他“你的想法有问题,其实你并没有错。”看法变了,世界也跟着改变。巴蒂先生濒临崩溃的心逐渐回暖,他学会与生活握手言和,乐观积极地活下去。
老人的话真的是充满哲思,摘录一小段:你感到绝望是吗?你不想再看看黎明时分金灿灿的太阳吗?你看到过月亮吗?你不想再看看星星吗?你想闭上自己的眼睛吗?另一个世界的人还想到这个世界上看看呢,你倒想跑到另一个世界去!……你不想再喝点儿泉水吗?你不想用这水洗洗脸吗?……夏天有夏天的水果,秋天有秋天的水果,春天和冬天也都有那时的水果。没有一个做母亲的能够为自己的孩子把如此多的水果都储存在冰箱里,做母亲的为自己的孩子做的事情不会像神为他的造物做的事情那么多。你想否定一切吗?你想放弃一切吗?你想放弃樱桃的滋味吗?
这部电影,是一部励志的电影,不是鸡汤文那种浮夸造作惹人厌的油腻,是一种母亲精心煲出的乌鸡汤,香,甜,素。
夜深了,今天完成这两项任务,很满足。
一不留神写了那么多,不知哪位读者能读到最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