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读书
明朝治理的困境 | 慢科学读《万历十五年》

明朝治理的困境 | 慢科学读《万历十五年》

作者: 慢科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9-26 11:53 被阅读175次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在1981年出版的有关明代历史的书,虽然有了点“年头”,但读起来却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其中的文笔清新雅致,娓娓道来。黄仁宇像是在用讲故事一样的方式,勾勒出万历年间的历史轮廓,非常让人回味。那为什么要以“万历十五年”作为书名呢?那倒不是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而是因为明朝历经两百多年发展到神宗皇帝,也就是俗称的万历皇帝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已经走进了一个狭窄的胡同,很多矛盾因为日积月累也表现得更加明显。加上整个万历朝是明代所有年号里面持续时间最长的,所以万历一朝对于明代来讲非常具有代表性。而黄仁宇先生研究历史的一大特点在于,宏观上拉远距离,从大处着手,顾远不顾近。而做具体研究时,又毫无妨碍地深入到细节中,见微而知著。所以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选取了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切入点,讲述了几位首辅的故事,比如张居正、申时行;几位武将,比如俞大猷、戚继光;还有一些文人,比如李贽和王阳明。他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串联起了那个久远年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风貌,同时也不乏宏观的点评。历史在黄仁宇的笔下,既恢弘又不乏趣味。这也是这本书之所以成为名作,经久不衰的原因。那么,我们从这本书里到底能读出一些什么呢?这个可能是千人千面,每个人的角度都不一样。不过我在这本书里面,更多地注意到的,是明代治理的困境。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

    这里既然是谈治理的困境,那就离不开两个话题,一个是制度,一个是技术。两者相互制约,也相互影响。我们知道明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那么一般说来,我们就会想象在明朝,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都以制度的形式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政府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完备的制度框架以及具体的执行手段,来保障政令的上下通达、执行无误,从而在宏观上把控整个国家的运行。而后来明朝的衰败呢,则是因为中央政策方向的错误以及军事上的失败。但当我读完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发现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

    首先,明朝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差异更是非常之大。治理上的难度天然就很高,所以即使把现代的政府机关和一整套治理方法照搬回去,恐怕也不是很轻松的事情。更何况在那个年代,法律、税收、测量、档案、诉讼、金融……所有这些技术都很粗糙,可以说是聊胜于无。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诺大一个国家怎么管得过来呢?答案是,管不过来。那你就要问了,明朝不也存在了两百多年吗?管不过来还能撑这么长时间?对,古人有古人的智慧,他们或许很早就想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对治理技术并不迷信,他们采取了一种抽离现实的方法。往简单了说,就是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把是非的标准道德化。

    怎么理解呢?你想,明朝时全国数千个县,每个县的情况各不相同,遇到的事情也是千奇百怪。而当各个县的官员将本县的事项上报中央时,中央政府其实是很难做出实际意义上的指导的。只能通过一些抽象的名词,比如爱民、仁政、君臣父子这些概念予以道义上的引导。 具体的执行,还是要看各县的官员自己把握,甚至说连各县的县官也并不负责具体的事务,具体的事务由“小吏”来推进,而更下一级的乡村里的事务,则由各种“乡约”组织来实现自治。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知道,早在朱元璋时期,京城里的中央官员数量为800个左右,到了万历年间,这个数量增长到了20000多个。如果这些人不处理具体的事务,那他们在做些什么呢?我们之前说过明朝的治理思路是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所以中央政府就要充分树立起国家所崇尚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并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感知,从而建立起中央政权的精神权威。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各种礼仪规范。因为只有当道德原则落实到具体的礼仪上面时,道德才真正成为具有感召力的东西。以每年春季的“亲耕”为例,就是皇帝亲自耕种,向天下臣民示范勤勉、亲民的仪式。这“亲耕”就像演戏,在仪式之前,官方在教坊司中选取优伶,去扮演风雷云雨各个神仙,并召集大兴、宛平两个县的农民约200人充当群众演员。这幕戏开场的时候,有2位官员牵牛,2位老农扶犁,其他被指定的农民则带着各种农具,包括粪箕净桶,作出务农的样子。同时又安排优伶扮作村男村妇,高唱太平歌。至于皇帝本人当然不会使用一般的农具。他所使用的犁雕着龙,全部漆金。他左手执鞭,右手持犁,在两名老农的搀扶下在田里步行3次,就完成了亲耕的任务。然后,他坐在帐幕下观看以户部尚书为首的各官如法炮制。顺天府尹是北京的最高地方长官,他的任务则就是播种。播种覆土完结束后,教坊司的优伶立即向皇帝进献五谷,表示皇帝的一番辛劳已经收到卓越的效果,以至五谷丰登。这个时候,百官就向皇帝山呼万岁,致以热烈祝贺。到这里,这个仪式就算结束了。像这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仪式,在明朝还有很多。比如祭天祈雨,比如皇帝与内阁大学士日常举行的讨论经典著作的经筵,甚至像按道理每天都要举行的早朝,其实也是一样。不过象征性强不一定就是虚伪。如果所有参加典礼的人都相信这种象征,而决心以行动促其成为现实,它的力量又是非常强大的。皇帝一人君临天下,具有最高的权威,实际上是缺乏意义的。天意必须通过亿万臣民的信念体现出来。所以皇帝和他的大臣,就必须经常以庄严美观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礼仪,来巩固这种信念。无数次的磕头则加强了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

    所以,庞大的文官集团所做的事情,除了最基础的沟通内外、人事任免、维持财政之外,更多的着力点则是维护皇权的权威,维护中央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以一整套道德原则来强化国家在精神上的统一性。而在处理各个地方的具体问题时,除了上文提到的把具体问题抽象化,另一种方法就是用“责任”来替代“治理”,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就拿哪个地方的官员问罪。这就是明代国家治理的简单实质。所以我们在明代历史当中,会大量地看到文官之间的相互攻击、弹劾,甚至对皇帝本人的指责,但是所依据的事情又都非常模糊,大多是从道德出发去批判。这样的情形会让我们现代人很困惑,明代人怎么这么迂腐不切实际。不过当我们了解了明朝治理的内在逻辑之后就明白了,人家政府的出发点本来就是务虚,行政效率之类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他们的考虑项。当然,也有人会站出来振臂高呼,期望用自己的努力来提升政府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著名者就是万历初期的首辅张居正。他所推行的改革,包括一条鞭法在内,实质都是希望提升政府财税效率。但他希望从现有的文官治理体系中挖掘潜力,则显然是选错的方向。后来他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当文官集团终于成长为一股庞大的力量时,它就具备了非常清晰的利益诉求,以及自我壮大的内在动力。那么保持文官集团在价值观、行为模式、利益模式上的稳定性,这本身就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在文官集团发展的强大惯性之下,明朝的行政效率是万难提升的,而僵化的治理制度,也就成为必然。这为明代的覆灭留下了隐患。

    不幸的是,明朝经济制度的僵化,更为这种困境雪上加霜。这种僵化肇始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用一种简朴的小农经济理想奠定了明朝经济制度的基础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全国并没有建立统收统支的财税体系,而是通过各种区域性的补贴、供给来保障运行。比如在洪武末年,5000名金吾卫军士的军饷不是由国库支出,而是指定应天府内5000个纳税人把他们应交的税米直接送到这5000名军士的家里。这种以赢补亏而不由上级机关总揽收支以节约交通、通讯、簿记、仓库管理等各项后勤支出的财政制度贯彻于明朝的始终。全国满布着无数的短途运输线,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到后来税收已由实物折为现银。这种原始的方式也由于积重难返,无法完全改变。显而易见,这种财政制度的弊病在于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环境而调整。各府县的税率、税额长期凝固,即便耕地的收获量增加,其利益也被业主和高利贷者获得,国家反倒无法增进收入。作为主要成分的农业税收情形尚且如此,被视为末业的工商业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除此以外,明代的金融也一直处于极其落后的状态。朱元璋时期曾经发过纸币,但天晓得的是,这种纸币没有准备金,于是这种纸币一经推出,就立刻崩溃。我以前还一直疑惑为什么明朝人喜欢用铜钱而不用银币,现在才知道,是朱元璋为了推行纸币而明令不让用金银交易。加上明代又极其重视祖训,祖宗定下的规矩,就都照搬照抄不敢动。这么去干,不僵化是不可能的。时间关系,这里我们就不再展开。

    到这里,我们通盘回顾一下的话,会发现明朝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并不是扶助先进的经济,达成财富的增长,从而惠及社会各方面,实现强大的国力。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行政效率低下、经济效率低下、军事能力偏废,这些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明朝制度的设计者,希望通过理想化的小农社会结构,将各种有可能威胁中央的力量死死地限制住。安全,江山永固,才是明朝治理制度的目标。当然,还是那句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人,一个组织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庞大的帝国。一味守成,终究是会被淘汰的呀。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莫克和甜甜_:压死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没钱了,为啥子没钱了?这是华夏所有朝代都碰到的,那就是所有的改革手段用尽了也没法挽救帝国财政。因为所有手段都是在帝国框里内进行的改革,而帝国框架根本无法溶解这么多矛盾,最终就是朝代更替。打散了,从新聚集。
        慢科学:@莫克和甜甜_ 嗯,古代治理技术和思想,不足以应对庞大的帝国。
      • 刀神传说:好文章
        慢科学:@刀神传说 谢谢🙂

      本文标题:明朝治理的困境 | 慢科学读《万历十五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yd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