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逢24节气|小暑。
友人相约小聚。
一出门滚滚热浪,扑面而来。心里不自觉的单曲循环:烈日当头照,花儿都蔫掉,小鸟说澡澡澡,热得洗澡澡…
商讨完正事已至饭点,回到聚会正题,吃啥?
再次印证了,记忆是一定会随着味道记录在味蕾里。显然,距离不会是问题。
把吃啥演化为寻找点啥,不是更为有趣吗?
烈日下行走的两个味蕾直奔绽放目的地牛肉小馆。
沿路过来发现地铁施工打围的力道绝对不会比疫情低,困出不少空铺招租。
招呼我们的依然是那个老板娘,没变,心里踏实多了。
来个粉蒸牛肉,一个水煮牛肉,嗯…
够了够了,你们才两个人,我们的菜份量足,一会儿不够再加,咱们吃好但不浪费。老板娘飞快记录,嘴上不停歇地建议道。
环顾四周,生意不错。
今天小暑,这太阳可没偷懒,来喝点我自己熬的杨梅汁。老板娘一人给我们端上一杯。
入口,冰冰凉凉,酸酸甜甜的味道再配上杨梅原有的深紫色。嗯!这才是真正的绝绝紫!太美味了!
老板娘,你这手艺一流啊!一口下去暑意全消,真材实料做出来的东西,味道确实美妙。友人赞叹不已。
老板娘笑呵呵的说,杨梅有季节性,这段时间喝它刚刚好。你俩有段时间没过来了。
可不,这段时间有点忙。今天刚好抽出时间,天再热都惦记着你们这家店。这一路过来,地铁施工打围关了很多店,还在担心你们没做了呢,还好还在。友人也搭起话来。
老板娘很健谈,聊起她还有一个店距离大约十公里。那家店是个10多年的老店,现在我们到的这家店相对比较年轻,只有两年多。老店的生意相对好很多。(当然现在这个店的生意是不差的)
这两年老板娘经历很多,比如:地铁施工打围、新冠疫情以及城市旧城改造居民区餐饮集体搬迁等,一件也没拉下。她的生意相较算好的了,只是就她个人而言,比较辛苦两边跑。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有钱赚。
问起她在困难中屹立不倒,赚钱的心得是啥?
她说其实很简单,就是她明白:卖的是什么。
前些年有不少做供应链的找到她,可以提供半成品材料。了解后,她直接拒绝了。
而旁边很多商家都采用了,也确实狠赚了一把。当时身边有很多人都在劝她试试,先把钱赚了再说。
可她认为有些钱赚不得。那些俗称料理包的东西不但成本低,节约人工而且价格便宜销量大。但是,会把人吃坏。还是赚有良心的钱,晚上睡得踏实。
所以她定义自己卖的是良心、是品质、是服务,更是贴心。换句话来说,就卖是自己。
店里的大部分员工都是从开店一直跟随她到现在。疫情最严重时,因为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她也有过关店的想法。但是员工们说我们一起努力,先不关店,这店我们有感情。疫情期间我们不要工资,再说了,这店一关我们上哪里去呀?
对呀,他们跟我这么多年,这疫情啥时结束都不知道,他们以后怎么生活?考虑到这些,我的想法就是拼尽全力,也要支撑下去。
很快美食上桌,老板娘也乐呵呵地招呼其他客人去了。
我和友人边吃边聊。友人是做经营方面的专家,对一切经营活动都充满了浓烈兴趣。
友人问我,你想过喜欢来这吃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没?
我说,我喜欢这个老板娘。一个中年女人,可以说其貌不扬,可她身上透着让人很舒服的温度。那种独特的美已经远远超越精致的皮囊美。
要说饭菜有多么独特,真算不上。但是她就是让我舒服。每次来都能获得一份安宁,安心得让人有种回家的感觉。其实就是冲着老板娘来的,我在想不管她卖啥我应该都会来。
哎!这就对了。友人继续说,不得不承认高手在民间。服务超纲、人情做透 ,这个粘性比万能胶还粘。
这两年都在说实体难做,竞争激烈。后来发现任何行业都有强者,关键就在于你是否用心。用心去感悟市场,用心去经营你的事业,都会有金矿。
这世界上只有两种商业模式:卖自己的东西、帮别人卖东西。
赚钱的前提,是你能为他人提供怎样的价值。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赚钱”和“提供价值”,两者是可以划等号的。你做了一件事,这件事为别人提供了价值,因此别人愿意从自己获得的价值里,分出一部分回报你,于是你赚到了钱。
如果你在一件毫不利他的事情搞到了钱,那不是赚钱,而是骗钱,是做不长远的。
在帮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他人感到开心的同时,自己赚到了钱,自己也变得更好。
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事情呢?
所以经济学家得出结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我们身边有很多小伙伴都想干惊天动地的大事,觉得自己是踏着七彩祥云而来。其实承认自己是普通人,没有什么大不了。当你作为普通人,干成了一件“其他人不做的事”,持续干,你会把它变成一件“其他人做不到的事”。从而你也不再是普通人了。
说到最后商业的本质只有一个:卖东西。
怎么卖?就是各显神通的事儿了。
一通天聊下来,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吃饭聚会了。
我放下筷子,鼓掌。
好想叫道:好!好!好!再给来一段。“啪啪啪”掌声之余再投上几个钢镚…
忍了,怕他打我,留着下回继续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