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你自己”,这是镌刻在德尔斐神庙的一句神谕,也是哲学要思考的终极问题之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也是“斯芬克斯之谜”要解决的问题:《俄狄浦斯王》中有记载,有只怪兽名为:斯芬克斯,它一直躺在路边拦截路人,问他一个问题:“哪一种动物,它在早晨时四条腿,中午时二条腿,晚上时三条腿,腿最多是最无能”,如果路人回答不出来,就会被吃掉,如果回答对了,这怪兽就会自杀。
由此可见,“认识你自己”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很简单啊,我就是张三啊,李四啊……等。张三、李四这些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如果换一个名字,你又是谁了呢?!
我是谁?什么能真正代表“我”?!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一、无明和明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职称是我的奋斗目标,我希望自己从助教、讲师、副教授……,一路上去,职称提升了,待遇也会跟着涨上去,校内外的评价也挺不错的,不管你是否有真材实学,只要你在高校混着,社会上的人都会冲着你喊“陈教授,陈教授”,喊久了,有时自己都会忘记自己是谁了,其实自己心知肚明,肚子并没有装进多少墨水,有时自己也会给自己定很多的学习目标,但常常也是完成不了,惭愧!那职称能代表“我”吗?
人生中也曾有这么一段光阴,想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维护社会正义的律师。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坐着宽敞名亮的律师楼,接见一个个当事人,给他们细陈法律条文,分析案件的利弊得失,后来,律师确实也做成了,但时间一长,起初的情怀与热情慢慢退去,更多是沦为各种繁琐案件事务的奴隶,为一点律师费而奔波劳碌,收入确实比以前有所增加,但也失去了生活的诸多乐趣,金钱能代表“我”吗?
再后来,自己对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自学和听课有关股票、数字货币等的投资理财知识,加大杠杆投身于此,美其名曰:“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想籍此实现财富自由(其实质是时间自由),但贪心越大,打击更大,后来,资金出现了巨大的窟窿,最后到了卖房补亏的地步,我此时在想,自由能代表“我”吗?
还有其他,如身体、情绪等,不一一列举。这些凡凡总总,都有一个基本的结论,那就是都不能代表“我”。基于对这些外在物质、名利的追求,以为它们就是生活的本质,往往却让自己陷入更深、更厚的泥潭,无法自拔,慢慢地迷失了自己。
这,是因为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而造成的,称之为无明。
明,就是弄清楚身体、情绪、想法、身份、地位等材料堆砌的“我”,并不是真“我”,他们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如果你固执地追求它,想恒久地拥有它,结果往往会让你伤害得更深、更重。
世上的一切事物(含身体、情绪等),它都是变幻的,不具备恒常性,对于它们的得、失、来、去,我们都要抱着一个超然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即秉持着一种不悲不喜,亦无风雨也无晴的中观心态。

二、从心认识自己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因此,“知止”是最起始要求,细细分析,所谓“止”,就是让自己内心的贪欲有所克制,让自己明白自己是要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这样,你才能集中你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切切实实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这样,才能让你的人生有出彩的可能,否则,你什么都想要,都想体验精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能看得过来吗?!让自己的欲望不要无止境地膨胀,切实让自己的内心“止”,你最后才能有所“得”。
禅宗二祖慧可法师见到达摩祖师时,说“我心不安,求师傅帮我安一下”,达摩法师说,“好啊,你把心拿来,我来帮你安!”,此时,慧可愣住了,是啊,此刻,我的“心”又在哪呢?!一切由心,但心又是“觅心了不可得”。让自己“心”不安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是外在的物质,还是内在的情绪?细细分析,真是愈发迷惑啊!所以,真真要做到让心“如如不动”,确实是很难的。
有首诗,自己一直很喜欢,分享给大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们什么时候能体会到“若无闲事挂心头”的境界了,你就什么时候觉悟和解脱了。
所以说,认识心性才能看清“我是谁”。立足于此,我们才能用好这个难得易失的人身,为生命发展作出正向努力。如果看不清真相,不论做什么,成为什么,在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消耗。

三、人生难得,不可辜负。
最近疫情凶险,国内情况稍稍好转些,国外却接连爆发,难免让人有所担心和焦虑。疫情期间,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有些人欢喜雀跃,终于可以在家好好休息放松一段时间了,其实,每个人可以把握的人生光阴极其有限,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非典也好,新冠也罢),它们丝毫不会让让时间停下它那“嘀答”的摆动声,因此,不管是你继续奋进,而是在睡觉、打电游、刷手机消磨时光,你能掌握的有限时间悄悄地在你的手指缝里流逝。
“逝者如斯乎!只争朝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