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源头(第五篇)

作者: 贾博特 | 来源:发表于2019-08-26 21:12 被阅读2次

智慧的源头

智慧的终极不再告诉我们对错应该,智慧是一种我们有洞见事物发展,并可以选择的能力。智慧是自由意志在现实中的延伸。

人生通过经历尝遍世间百态,如果可以有那么一刻作为这世界的局外人、旁观者,透过窗户观望那家家户户,将整个世界放在眼前,会是多么斑斓多彩的一幅画啊:人世的喧嚣与美好近在眼前,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构成了属于人类的文明,熙熙攘攘,志趣盎然。一窗一世界,当我们打开窗户,让外界的一切宣洒进来时,我们又会发现这又是一番光景。

思想相互碰撞出来而面向未来,每一份不同的思想即意味着一份不同的未来。

混沌造物篇

天地始为混沌,初开,于无形中造物。造物有神,成为生命。但凡此间万物,皆具灵性,通过频率振动感知周身,故可知今所不可知。而今人以智知,故人有所不知———开混沌七窍,而后混沌死。造物无中生有,有者为一,此间“一”者,今称之以“原子”,不可分割、流于万物、成为万物,仍然保持着造物意识。此间“无”者,具造物之识,有五行阴阳易易之能,可聚沙成塔、化水成冰、流转春夏秋冬,作为宇宙规律无形中存在,“化学规律”为其一。

混沌的智慧

因为混沌造出了万物,世界上所有物种都具有着与“造物之主”———混沌同样的运行方式,并拥有其核心能力。就像是孩子会继承属于父母的一部分特质、人类的后代会具有人类的意识一样。而这些运行方式所有的规律都有迹可循:不同生物基因当中的储存信息不一样,狗流露着真诚、猫透露着慵懒高贵、果树结果、树木开枝散叶、花朵绽放凋零、人类文明不停地在创造、探索……这些品质与能力都是混沌在造物中分离出来的表现方式,当我们觉察四周,会发现物种的繁衍生息无时不刻在告知我们造物的秘密。

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有的现实问题都可以取法于自然的原因。混沌创造了整个宇宙,并维持这一切的运转,我们人类若不效仿而一意孤行,是为逆天而行,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无休无止地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又创造出了另一个威胁人类生存的原因的根本。逆天而行,其道不亡。

造物的意识

人类社会中有饮料、温泉、河流汪洋、泳池;对于天地来说,只有水与热量;对于混沌来说,就像我们人类呼出的热气:无形无象、可以感知、是我们身体一部分的存在,所以有“反者道之动”一说:但凡我们加了人类特有的具有分离性的语言意识,一切事物都不再是本来的样子了。这个宇宙不认识苹果、苹果汁和苹果手机,因为这些不是它的语言。那么它的语言程序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时刻发生的程序。我可以告知的是,万物当中通过频率互相共振并接收信息,相同的频率互相吸引,一个频率同时只能听到一个频率的广播———物以类聚,遇见具有相同意识和生命状态的人。所以当我们身边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先觉察自身是否符合不同环境的频率。这个地球是一个巨大磁场,中国以前发明的指南针和现代磁场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就像是电脑的硬盘一样,磁场可以储存信息,并会将信息折射到我们的身边出现,这造就了所有在我们身上的发生都有迹可循,绝非偶然。同时,我们自身也会接收一部分信息,经常出现的灵光一现即是此。造物的意识超脱了我们认知中的时间与空间,在造物的意识中,所有时间段和空间中的一切都在同时发生,并会与我们的潜意识产生同频共鸣。

语言具有分离性

在人类出现后,人口日益增长、活动范围急速扩张的的我们发明了语言,来让彼此之间能够交流想法与感受。(有人发现人类最早的文字是用在了记录政治上的活动,这时候文字与数字一样只是符号,直到人们发展出了一种用介质来传递感情的方法,才最终演变成了语言)

但是人类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语言充满了分离。就比如说语言分出了“我们”、“你们”和“他们”,于是在人类说出“我们”的时候,心里已经设定了“你们”和“他们”这些存在,而人类之所以贪生而恶死,是因为人们将“出生”与“死亡”赋予了它之前没有的意义。关于“生与死亡”,在这里我想以维京人和日本武士的信仰举例:维京人将勇猛战死视为荣耀、生命最佳的归宿,日本武士道将自杀视作维护荣誉的最后手段。这里死亡的意义是归宿与荣誉。

部分宗教与哲学或多或少地暗示了人一生下来,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受苦受难的可能(因果轮回说)。这里生的意义是苦难。

好了,从沉重的感觉回来。

现在我们可以把语言这件事情贯穿起来看:人类的发心是基于情感上的表达,于是发明了语言。语言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是因为人类的情感的确存在,有表达的需求,且从这一点上看,情感是世界的通用语言。但同时语言具有分离性,这说明了人类在发明语言之前就有了分离。语言以分离的形式存在,也必然会导致形式上最终的分离,所以想要从语言当中寻找到共有价值观或者长久的达成共识是不可能的。若是强行用语言来一以概之,一定会有反噬。

现在我们可以从分离来看语言的作用了。语言有帮助的地方是可以敏锐的分离出环境当中细微的发生,比如我可以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个牛角面包,现在很饱”,这其中分离出了时间、事件和状态,如果再深层理解,我们可以看见空间。 人人术有专攻,当我们有了明确的概念后,学习的速度可以成几何倍数的增长,我们还可以更容易地让对方愤怒、伤心和快乐,同时制定规则,来让更多的人协调分工。但是结局显而易见————语言造成了数千年的人类史当中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的局面。

维京人的信仰:维京人信仰很多神灵,有男有女,不同神灵照看着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他们时不时的在各处显灵,让适当的事情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发生。故老相传,神灵都住在一个叫阿斯加德(Asgard)的地方, 相当于天堂所在。在地底的世界自然也有地狱,叫做尼夫海姆(Niflheim)。海盗们坚信,如果一个男人光荣战死, 灵魂就能进入天国阿斯加德的神宫瓦尔哈拉(Valhalla),勇士的英灵在那里饮宴、欢歌、讲述传奇。 如果生为战士而很黯淡的是死在床上,那就只配进地府。(转自百度百科:维京人)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转自百度百科:武士道)

生死本质的意义

虽然人们将“生死”赋予了其本身没有的意义,但是我们人类的确形成了贪生而恶死的普遍观念,这源自于我们意识中对当下状态的自然接受。在我们人类来到这世上的时候并没有去选择生,就如我们也同样没有去选择死一样,我们存活着是因为我们被生下来了,在这一刻以生的方式存在。于是死亡,这个我们只要活着就难以体验的状态成为了一种未知,所以我们的确想要活着而非死亡。在这里顺便谈一下生下来之前的未知。在生下来之前的经历我们的确体验过,但是那时我们并没有主体决定与选择的意识来做出在这一刻诞生在世上的决定。所以我们有生命之前同样是未知,但是似乎我们并没有想到过 去恐惧这部分的未知。所以真正意义上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来源于未知,而只是来自于恐惧这个感受的本身。而感受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是我们大脑对现状无法解决时为了自我保护想出的妙招:这个现实超出控制了,我要产生感受来逃避这个现实,这样我就不需要再面对这个现实,因为我现在有感受出现了。最后一提,其实我们的大脑所造成的所有行为都是基于第一反应———自我保护产生的,然而众多家长(或老板)都会因为孩子(员工、同事)的本能反应而斥责之,而对自我的本能反应却甚为缺乏了解。对大脑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后面的篇章当中更加了解到大脑的运作规则和如何在运作大脑的同时,保持自我意识的觉知。

承下文:

合一

前面我们看清了分离,现在我们一同来回到合一。合一,合一是你可以在分离当中看出一的智慧。万物起之于一,一以贯之,成世间万物。正是所有的发生都有一个稳定持久的规律在运转,如果可以感知到这段频率,与之保持同频,内在智慧会不断生发,即便不刻意思考,自然有很多事情我们能够心里明白,这就是所谓的“生而知之”。不过是有些人擅长于稳定在这个频率上,得到了自然的启发罢了。

在日常当中的一:众所周知的是,当女朋友说没有生气,她多半生气了,而这份生气背后的需要往往比生气本身更重要。所有的情绪一定有一个触发点,而负面情绪它一定隐含着需求。找到表达当中的“一”:人类精神上唯一的需求就是爱与被爱,这个需求会体现在需要更多的爱、或者更多的注意、或者更多的物质满足感,或者更多的要求上。这些是我们很少会在语言当中明确述说的需要,表面行为仅仅是基础需要——“爱与被爱”延伸出来的表达方式罢了。

看到这一点再在现实行为当中去回应这份需要,你会发现之前对方坚持的物质满足不见了,因为我真正的需求———精神满足了。

在这一点上所有人类没有意外得一致: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是精神没有得到满足的变体。如同金钱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的象征,其本质是精神的未满足。

甚至你忘我沉浸在精神世界遨游的状态中,都会忘记自己要去吃饭喝水的需要。

精神满足

精神满足中的真相是如果我们完全满足了心中对物质的渴望,所需要的特定物质就不存在了,就如某位知名人士说过:“我不喜欢钱”:物质转向了精神上的追求。这里引出了另一个真相:我们所需要的物质只是精神需求的一种变体,精神上的需求才是对物质追求、产生虚荣的本质。这也是为何虚荣的一时满足会让虚荣者陷入更大的虚荣中,从而一辈子都不得不不停和人虚荣攀比———因为精神的需要:被关注感、被看见、被懂———需要被爱。物质上给予的满足感虽然短暂地满足了一时的精神,而因为精神上我们还是不知道如何满足自己,于是空虚又出现了———持续虚荣。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要是一种能力,一言蔽之:让自己完整;再进一步说:回到本质;回到本质来说:成为爱。当我们完整了,所有人都会来到你身边,因为他们在你身上感觉到了他们缺少、想要的部分。

虚荣

虚荣就像是一个玩具,当人们看到了虚荣就很容易沉迷其中。孩子玩玩具本身没有对错,只是在做喜欢的事罢了;少年玩玩具的时候,会去在意别人的目光,会去寻求伙伴一起玩耍,去寻找新的刺激;成人玩玩具的时候,会去享受那短暂的属于自己玩乐的时间,对于这份玩乐开始有一个明确的意义与方向;老人玩玩具的时候会流露出许多的情感,这份情感是他的生命,而玩玩具是他的习惯,他开始沉浸于情感而非玩具之中了。以上所言是为了表达虚荣的不同呈现方式,通过不同角度来认识虚荣。我们的虚荣心向往于认同,而渴望认同深究起来源于被外在左右,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有了质疑。在强烈的渴望中,我们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攀比。然而个体是极为不同的,如果每个人都去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真的能比出个什么呢?不过是满足了自己罢了。回到最后,对自己存在的质疑这个根本问题压根没有解决,只是通过外在的认同来掩饰质疑自己存在意义的这个困惑的客观存在啊。直视让我们感到不适的问题是回到心安的第一步。

在世上存在着一种人,存有虚荣心,可仍十分淡然:即便追求名利,亦不仅仅为了虚荣,还有着理想,可与骑士精神也不同。这时候,名利与虚荣不过一种手段,一种介质,这种人可以创造出骑士道,可以发展出众多的思想。是至高无上权威的平民化、大众化,这是可以创造思想的人。

自我创造

创造是所有知识的起源。我们的所知建立在生来就有的学习中,于是我们的所知没有一样完整属于我们。所有的知识来自于创造者,而创造者将自己得出的一部分贡献给社会形成了我们所能够学会的知识。在完整的知识下有创造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活动、他的观察联想思考、他感知到的真相,这些无法尽写于书中,这导致了知识自身有缺失。如果我们自己要构建一栋知识的高塔,不会倒塌的高塔一定需要坚实的材料与拼接。如果我们要运用前人知识,首先要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让我们同样具有创造出同样知识的能力,而后就可以超越他。自我创造出的知识在于你看到别人所书写、所教导的知识会引发共鸣,这与我的结论是一样的!而非人云亦云,书本里说了什么就拿来用,却没有探究出其究竟。依赖前人的创造,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知识相互冲突,没有形成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相辅相成、了如指掌的圆环。人生当中的迷茫起因就在于我们一直学习而没有自己的创作,我们对整个世界的已知都是别人告诉我的,而这个世界永远属于别人,自己怎么能不迷茫!自我创造往小了讲,如果你能在听到老师所讲的话之后忘记自己的老师,经过自我创造讲出同样的道理,那么你就获得了超越老师的可能;往大了讲,如果你在学到”相对论“后,自己探究出相对的原理,融会贯通,发现生活中相对无时不在,那么你就可以忘了它的发明者爱因斯坦,而是你发现了“相对论”!这才是创造的本质:让所有别人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让自己成为那些知识的发现者,并创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留待后世!

关于知识有一个真相是:我们祖先竟然可以在什么知识都没有的情况下创造出了一个个部落!一个共同遵守的交易体系!还有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古代语言文字!我希望看到这里你可以时常放下已知,去到未知,到未知中去创造出自己的已知。我们自己可以是“万有引力”、”勾股定理“、”西红柿炒鸡蛋“的发明者!想一想多酷啊!

If we learn, we can never learn it all, but if we can create, we can create all the time.

如果我们学习,以有涯之人生学无涯之认知,永远也学不完,可是如果我们能够创造,那么我们所知便可无限延伸、无时不刻不在创造。

当世上所有的所见我们都具有创造的能力时,我们就是造物主,这个世界皆为我造,亦皆为我知。

混沌知世之一无所有,故有创世之意;我们明知其一无所有,故有所创。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这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呢?

这个世界只要创造,便不存在法则。

只要我们开始了创造,这个世界便不再存在什么法则。

你的力量越强大,你所创造的法则就能在这个世上存在多久。那么力量是怎么判定的呢?可以利益到多少存在(不止是人类哦)。而利益是怎么判定的呢?成长。对于人类社会,取决于是否可以比之前过得更轻松、更愉快;对于宇宙来讲,则是释放能量;对于大自然(地球)而言,则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创造的人获得了创造法则的能力,享受的人获得了运用法则的能力。社会就是这样运作的、宇宙就是这样运作的。

外在创造

内在力量的多寡决定了我们在红尘凡俗之间可以多么悠游从容,我们会遇到外在影响而力不从心。是的,是外在影响了我们,而我们也同样有着影响外在的力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呼声,一个想要成为的样子,它的外表或许鲜丽无比,但其本质皆为幸福快乐和满足。当我们成为了别人想要成为的样子,他们能不被我们所影响吗?这个想要成为的样子是生命在饰演自己时的绽放,当生命绽放时,带动了更多的生命绽放,父母、老师、老板、上级不分年龄职位,都在我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快乐与爱时,他们就不再是我们的限制了。

当你发现世界少了些爱,加些爱进去;

少了些希望,来点希望;

少了幸福快乐,把幸福快乐带进来。

治大国如烹小鲜,生活亦如是。

外在创造的诀窍在于从自己的世界中出来,来到真实的外在世界中。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们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而打击到我们,可是反过来想想,如果对方的话打击到了我们,那说明对方说的没错,我们自己都认可了才会产生打击的影响。而我们内在其实并不想要成为对方所说的样子,这也是打击之后产生抗拒心理的原因。假使对方说的完全不是这回事,我们会产生不舒服和抗拒的感觉是因为没被理解,既然对方不理解自己,我们郁闷什么呢?对方的误解这不是必然的么?我知道不是我自己的原因。“从自己的世界出来”的意思是别人的话语并不能决定你是谁:你知道你是谁,你现在就是这个样子;别人口中的样子只是这个样子的一部分而已,如你所知。

关乎创造有一个很神奇的真相是:当我们认可了一个环境,或者想要有所创造时,身边的发生会将我们导向合乎我们想象的氛围,并让我们看到那个结果。对此我的解释是,当我们的认知进入了潜意识,潜意识中存在的东西会在我们不自然间做出偏向性的选择,最终真正地让我们有意识地认识到我们认可的发生的确发生了。而潜意识之所以能有这么微妙而巨大的影响力,是因为所有生物的潜意识互相联网,以相互感知为基础构成了一个相互成就、相互影响、相互纠缠的拟态空间。

相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力量

去否认我们本来不知道的事物之存在,是最唯心的行为,既然我们一无所知,我们为何本能反对一无所知的存在?这是唯心而非唯物。相信不存在的事物之存在反倒具有合理性,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我想,我们逻辑上的唯物其实是既不定义或认同或不认同我们不知道的事物之存在,也不定义或否认或认定我们知道的事物之存在。

因为我无法证明我不知道其存在的事物不存在,所以它存在吗;

我同样无法证明不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所以它不存在吗。

既然这样,还有什么可辩说的呢?就这样吧,看到一件事物而不由逻辑确认,只是保持它本来朦朦胧胧的印象,就是事物的真相了。

相互影响

要去探究影响,首先弄明白氛围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内在智慧随着我们目之所及,不断过滤为意识。这意味着若是要让周边氛围、乃至于世界往我们想要的样子发展,我们只需要让他们看到这个样子的结果。最直接有效的影响就是眼见为实,当我们真正看到了我们曾经不以为意的理想成为了现实,这部分的现实就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影响发生了。那我们怎么样可以创造出这个我们理想中的结果?回到自身,合之为一。世界起之于一人,也终于一人,超乎于物质之外,是我们内在的精神,我们一举一动的背后,都是精神的起伏。我们真正让这世界接收到的永远不会是物质,而是自己所秉持的信念、心态、生命状态与智慧。我们内在的发生所带着的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远远大于外在世界的变化。当人们真的看到了未来的样子,人们就真的可以创造出这个未来,因为众人认可的意识建立起了共同的场域,场域之中众人的心态形成了氛围。而影响就在于让人们看见意识之外的发生,如幻如真,始得家矣。所谓因果,就是以我们之所信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创建了一个符合我们所期待的事实,即便这个事实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可能性。

内在智慧

我们先来打个比方:智慧以一个圆饼的方式呈现:当我们开始担忧明天时,我们会把智慧分给担忧;当我们去学习的时候,再把一部分智慧分了过去;当我们对各方面都有担忧时,剩余的智慧被挤压得只剩下一丝丝。那么当我们想要幸福快乐时,我们的智慧还剩下多少?

内在智慧从灵感说起,所有的智慧出现得都像是灵感,当灵感出现的时候,源源不绝如涓涓细流;而绝佳自然的灵感来源于引人思考的疑问。当外界肯定的回应比疑问还多时,我们要保持警觉,学会向自己提问,因为疑问能够激发智慧。而智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美好,这个美好要如何连接?和内心连接。内心是一片净土,它没有带有偏向性的情绪,正如之前讲的,情绪是我们的反应,内心向内看。内心与当下连接,它没有时间概念,一片虚无。也正是这片虚无,可以感觉到“空、松、定、静、觉”油然而起。“空中生妙有”,所有的有不正是从无中生出来的吗?灵感一瞬起,将这些灵感收集起来,就形成了自己的书。

内在智慧的真相是:在我们生下来时就有了我们想要知道的所有智慧,然而语言、意识、认知慢慢地让智慧定了型,使得我们开始想要用书本里的知识来获取智慧,可其实是智慧让我们学会了知识。知识具有外在的限制,我们的阅历决定了我们的见识;然而内在智慧作为知识的源头,作为生来具有的天赋,可以创造出无数的新知识,不会被所见所闻和言语所限制。我们一生最具大智慧的老师就是自己的内在,从小时候的懵懂、到学会了语言、认识了伦理、来遵守道德与规则、学习到知识、及至工作学习都是因为内在本自具有的大智慧,觉察内在的存在,以信任为契机,让智慧脱离认知上的束缚。最实用的智慧就是一无所知的智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生来时内在的智慧散发着光芒,我们只要重新回到曾经的自己,让自己放下社会所有的加持,如同初生孩子一般,智慧自然就出来了。回到曾经的自己并不需要日夜苦修,参禅打坐、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样的大磨大难,只需要进入内在,停留在内在,搜寻我们出生时的生命状态,这份状态一直在自己的潜意识、身体细胞中储存着。我们这份天真的生命状态是:无凭无恃、合而为一,所有一切瞬息而起、瞬息而过,用感知力时刻连接着周身环境、亲人,心花怒放。

道德与规则

道德与规则是否存在是一个问题。人类初始,尊神灵、定四时、合阴阳,这是最初的规范,目的是人类用对自然的认知来休养生息:男子外出打猎、耕作、部落交易;女子看管婴孩、编织衣物,也会下田耕下地。大家互相监督,让自然做法官,决定你一年的收成,倒是很像现在提出的“区块链”。随着部落的人数增多,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制度应运出世。但是问题就来了:首领会想:我要怎么管理好你们的呢?那帮围在首领身边的人就要想:在你的管理下,我们的能不能比之前更好得活下去呢?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约定以及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就很必要。这就是选举宣言、合同和法律的“童年”。

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历史上,随着人类数量的日益上升,人们用道德替代了口头上的约定,大家都变得心知肚明。之后礼崩乐坏,平王东迁,法家崛起,人类开始用法制定了书面上的约定。这种在大多数强权共同利益下形成的势态,其实际内容一直在变化,而维持其约束效力的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等到朝代更迭,之前的法律条文就有一部分要成为废纸了,而道德上的约定也要被“妥协”来适应新的局势。这种纸上被人为创造的“道德”往往会以指责、舆论、逼迫、甚至绑架、囚禁、暴力来贯彻,它要求尊卑、忠诚和听从,很多时候要求压抑住人的自我存在。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现在认知中的“道德”是一种阶级存在。没有阶级就不会出现“道德”这个观念。

但是人就没有道德了吗?这要去追溯人类为何会制定道德与规则的初心啦。

如果人类没有道德,怎么会去制定出道德?并愿意听从口头诉说、在纸上不过寥寥几笔阐说的观念呢?我们听从道德、行使道德的那个源头,是我们道德存在,无法否认、给予我们坦然、并如此坚信的力量。道德不在嘴上、不在纸上,它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让我们从民族中创造出文明的基石。

真正的道德从来都不因为无数双眼睛的注视而存在过。

当我们去相信这个源头确实存在,并从现实中去发现了解它,探寻自身的美好和爱,道德方得贯彻。

闭上眼睛,听一听内在的道德所有的感知。

清天地之本源,正乱法以常德。

这份道德不会因为文化不同而产生迫害痛苦,因为天生;不会因为差异而产生分裂分离,因为天性美好而舒适,这便是共有价值观的所在啊。

论公正

人有道德困境,是因为人们提出了公正,而真正的公正只有在同一法则面前才能实现。

而人们提出了公正,却只是一部分人,既然不是所有人提出来的,绝对公正便不存在。

人们实现公正的方法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他人而言,做的都不够公正。

请循其本,一个人提出了公正,所以公正存在,但仅限于一人存在,所有人都遵循部分人提出的公正,所以我们可以认出并执行公正,那么这份公正是已经被知道存在的,所以公正在执行之前存在。

执行之前存在的公正绝对存在,也就是所谓的“无知之幕”。

换种说法就是人们在执行公正的时候,公正就不在了;在提出公正的时候,公正就不在了。

均衡不等于公正,公正才等于公正。

此所谓:“清天地之本源,正乱法以常德。”

宇宙篇

整个宇宙的样子就是婴儿的样子,在母体胚胎中发育到基本特征完全的样子。所有星系如同血管一般分布其中,相互传送着信息,共享着所有意识体之间的信息。宇宙当中有可以看见的球体,也有球体死亡后连接内外维度的排送通道,当通道打开,所有存在的形式都会以转瞬而逝的方式消亡,复归于无。

支撑宇宙存在的力量是最初形成宇宙的类似于人类与物质相感应的念力,这里的念力并非是指大脑发出的具有指向性的力,而是无处不在,既没有大小,也没有方向,却又相互维系的的力。

宇宙的信息中,只要任何一件事物出现其中,他的存在便已经被记忆,无法抹去;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发现的事物其本身即存在,它的出现只是我们意识到了他的存在而非创造了它的存在,存在是事实,事实之中的变化既是大自然的选择,也是我们人类下意识中做出的共识。所以,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变迁只要开始便无法结束,所有的发生构成了人类文明。孔子之前提出“礼崩乐坏”,并提出复周礼,而没有考虑到的客观可能性是人们为何面对礼崩而乐坏却生活依旧,这是因为历史的转轮一但开始,便无法停止,开始的原因是所有人类意识共同做出的决定,之所以会开始是因为礼和乐的长久存在与人之本性相悖,若是礼乐合乎于我们的内心,礼乐怎么可能不兴盛呢?在周朝的礼和乐之前,礼和乐就不存在了吗?没有了礼乐人们就不道德,邪淫泛滥了吗?并没有,人类依旧相互生活而神色如常,当然这里会质疑“过去的事怎么能证明是事实呢?”我这里提出要说明的是:如果一项制订合乎于人们本身的伦理,它会一直存在而不被质疑,人们如往常一般行事而神态悠悠,丝毫不会注意到法令的存在,这便是合乎于自然的智慧。周公可以治礼乐,任何人都可以,礼乐本在我们的智能当中。当礼乐成了一个标尺,被分离出人之智能,那么礼崩乐坏就会出现,是因为礼乐的出现违背了宇宙“一”的本质,那么礼崩乐坏之后怎么办呢?秦法应时而出,秩序的出现意味着无序的开始,秦二世下的秦法反而带来了无序的社会环境,楚汉相争之后,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朝由开始的清净无为又过渡到了武帝刘彻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北征匈奴、设推恩令等一系列壮阔有为的行事方针上。在政治上,中央集权制与君主专制也引发了吴楚八国之乱与王莽以复周礼为由篡汉等一系列与汉朝主流思潮相悖的发生,东汉更是十常侍乱汉,董卓、袁术、曹操等一众野心家的崛起,这都与汉朝“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的原则相悖。这里的本质原因都在于硬性的规定与人心相悖,与宇宙的整体性相悖,与时代的无常性相悖。水呈现着大自然的智慧,水无常势,无常形,利万物而万物然之,改变了石头原本的样貌而不争在一朝一夕,为外物变化而本质永存、无差别地融化一切等等等等……这里都是“我”看到的自然,不要相信我说的,去用自己的方式感知。

关于爱的秘密

人的一生大多是围着爱而生活下去的,宇宙太远,但是爱就在心中,爱在我们生活当中出现的频率几乎占据了生命的主导。我们遇见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围绕着我要怎么表达爱?我要怎么理解别人的爱、与别人的爱相处上面。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火箭,那么把我们推上云霄的就是我们行为背后的爱,助推着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色彩。然而若是助推器里的氧含量过高就会爆炸,过低就会半路坠落,究竟如何调配配方才能让爱以共同成长而相互调和的方式存在呢?爱的秘方到底是什么呢?

理解、接纳、祝福就是爱的秘密。我们是否愿意去成为爱,而不停留在外在关系的设计上:母子、父子、兄弟、伴侣、夫妻所给予的义务。只是进入关系当中的情感,我们之间的情感就是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亲切连接到的关系。当世间充满了自由的爱,这个世界已是天堂。从爱自己开始,从源头分享给出爱。

这里我说自由,是因为爱的行为是我们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而有些行为反而让人很不舒服。我们既然知道行为背后的本质是爱,去理解、接纳、祝福,不以同样让人不舒服的方式回馈爱,这样对方就从我们的身上学到了另一种舒服的方式表达爱,对方的行为自然就改变了。我们想要改变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让爱持续。对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同时,想要给出爱。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都是带着爱降临在世间的天使,但是我们经常不小心用了使人误解的方式施展出装在心中的爱的魔法,而由此学会了如何用使人舒服的方式调和情感,带来欢声和笑语。

当我们爱上一个人,便不可能不再爱上他,这是因为这个宇宙一旦出现了一道信息便永恒得无法消去,只要出现过这种能量,便不会消失,瞧!多浪漫啊,连时空宇宙都是我们的见证者。然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这道信息、能量的呈现方式,让这信息、能量用我们想要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我们让爱继续存在,同时爱着每一个人;比如——我们爱上别人;比如——我们爱上自己。当然,因为爱恨本一体,如果你想要恨那也无可厚非,只是,这是你内心真实想要的吗?让恨停一停,看到它的需要,兴许会让你大吃一惊。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究竟想要什么,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生活状态时,最终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

爱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不凡的能量,她能够在我们的心中照亮美好,也能够在我们心中天长地久;爱就仿佛是神之回音,一不留神,沦陷万年而不悔。拥抱她吧,张开羽翼,将她拥入怀中。

当你向外寻找爱时,请先爱上自己,无条件的爱上全部的自己。

当我们爱上自己时,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爱你,这是关于爱的真相。

爱是世上唯一一种拥有治愈功能的感受,我们所有的创伤与不忿都可以通过爱来治愈,这是因为爱是我们出生时就想要寻回的呼唤。

爱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感受!以爱之名,让我们先只沉浸在爱中吧。

我们背后的行为都是爱,去把这一了解安放在我们之前做的每一件事上,看看能不能发现它。在生活中知道了如何发现爱,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带有爱,而爱很轻易就能超越认知,回到无限,人生自然就明亮了,此无为而无不为。

灵魂伴侣

“灵魂伴侣”是一个非常非常美妙的词,我们先不去下定义究竟什么是灵魂伴侣。我先在此提出一个假设:假设有一份爱,它不因伴侣的行为而有变化,我们可能会惊喜于伴侣意想不到的行为,却不会要求伴侣改变什么,以完全的接纳与祝福支持到对方的人生旅程与自我探索,作为另一半,我们接纳伴侣的一切所作所为,爱上一个人的全部,沉浸在“我们”当中的幸福喜悦中。我们愿意尝试吗?

爱便已拥有,当我们真心认可自身,坦然明白自己值得拥有这件事物的全部,就会全然的接纳,在没有徘徊与犹疑的感情下,这份感情会拥有越来越多的信任与陪伴,这份感情会越来越亲密、甜蜜得令每一天都是新鲜的。

既然已经全然拥有,便不会放不下,就如同曾经的孩子放下了玩具、我们放下的过去。如果放不下,是因为我们在爱中并没有体验完整,爱会通过另一种表达形式———执着、担忧、痛苦等出现,来完成我们在爱中的渴望。

情感是我们在现实中愿意放下戒备,释放自我,从而交流灵魂的结果。无论痛苦也好,悲伤也罢,它们可都是我们内心当中 爱 存在的证明。

值得拥有

当你拿起了一切,你就可以放下一切;然而大多数人往往想要拿还没有都能拿得起,结果要放下也就放不下了。

我们在遇到别人给出爱的时候,有时会推脱或装作无视,拒绝接收到这份爱,感到不对劲。这是因为我们自认为我们并没法给出对等的爱分享给对方,所以感到不值得被爱。这个原因的本质在于我们是否爱自己?是否内心清楚地明了所有来到我身边的人事物都是我值得拥有的,我有全部的理由拥有它。我们是否值得的根本是以自身为源头:我有满满的爱给到对方,我完全有理由接纳到我身边的一切。

我们身边“所有的发生”都是值得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这份值得感与幸福感有着很深的连接。

爱这份情感被讨论演绎千年之久,今天在这里为它做一个完整的介绍:

爱情与感情与爱

爱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本能的欲望是催化剂,它决定了在爱情当中我们身体上的感受以及表达爱情的行为。至于感情,感情自由心起,再由人性延伸,遂为挚交;至于爱情,在人性之中升华,赋予了纯洁、美好的一面。爱的原因很多,有时候是我们对美的欣赏,或是有我们在安全感当中的安心——可以是金钱、权利、力量,或者是一份虚无的执着——如同小说《飘》中所说“就像一件幻想出来的衣服,也不管合不合身”,我们可能爱上任何一个人,只要对象的身上有我们渴望却仍未得到或特别欣赏想要更接近一些的情感寄托,我们就把这份情愫称之为爱。我们爱的不是特定的人,是我们的幻想、渴望和美丽的追求。情是爱的旋律,这份浓烈的情感并非一定需要一个人或者一样物品来触发,相反,它一直都在。不信?你去感受爱,仅仅深入自己的情绪中去,先不要去想那个人试试看。是你先有爱这份情感,才会有爱人的啊,不然你怎么会爱上他/她的呢?

相关文章

  • 智慧的源头(第五篇)

    智慧的源头 智慧的终极不再告诉我们对错应该,智慧是一种我们有洞见事物发展,并可以选择的能力。智慧是自由意志在现实中...

  • 与人交往的智慧

    【西4:5】你们要爱惜光阴,用智慧与外人交往。 神是爱的源头、生命的源头、能力的源头、平安的源头、喜乐的源头、美善...

  • 04源头智慧

    你就是艺术家! 对接源头就可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老子的智慧》14

    《老子的智慧》14 2019年11月2日 今天继续学习《老子的智慧》第五篇《生活的准则》。上士,是有志的...

  • 童心,人生智慧的源头

    孩子是人生的榜样,我们应该守护童年,回归单纯。 古今中外,很多哲人都特别强调孩子对于成人的启示,童年对...

  • 《老子的智慧》16 2019年11月4日

    《老子的智慧》162019年11月4日 今天继续学习《老子的智慧》第五篇《生活的准则》。一个真正明白大道的...

  • 第14讲易经的四象

    2019.8.21 赵琼琼作业 易经是国学之母,国学之魂,群经之首,生命宝藏,智慧之海。 国学源头易经,源头古易,...

  • 每人灵修――智慧的源头

    《智慧的源头》 感动经文 【箴1:1~7】以色列王大卫儿子所罗...

  • 五jing(刘丰老师)

    1.清净-清垃圾,精通情绪 2.平静-平静中才产生智慧,看到本质,打坐 3:恭敬-尊重源头,才能连接到源头能量,臣...

  • 玛雅图腾解读-红月老师时间能量学

    图腾 1.红龙:他象征海洋,龙的能量,对应文明智慧,诞生的源头,人类祖先的能量,象征充满智慧的老者。 怎样继往开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慧的源头(第五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hj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