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句话:你奋斗了一辈子所达到的终点,可能只是别人出生时的起点!这句话让太多的人都觉得很戳心。
是啊!你奋斗了一辈子的结果,别人一出生就已经拥有,的确会让人觉得不公平。
看了王阳明的成长经历后,我却对这句话有了另一个理解。
王阳明少年得志,聪明外秀,十七岁成家,二十岁乡试中举。如果是放在普通人家的孩子,这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可是对于他却只是自己通往人生梦想的开始。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为什么我说他相当不错,我特意翻查了关于科举制度的一些资料,在这里会用点篇幅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便于大家明白。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制度共存在1300年,是中国古代国家选拔人才的逐级考试制度,也是一个普通人想进入仕途必经之路。
科举时代,应考者一般被称为"赶考者",他们必须要经过四个阶段的激烈竞争才能问鼎权力的中心。
首先要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秀才只是一种身份,可以称得上读书人,但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古人所说的“穷秀才”说的就是这得了秀才之名但仍贫穷的读书人。
在古时候,书是很贵重的东西,要专心用功读书就无法劳作,也就没有生活来源。一个人没有生活来源,又要买书读,又要请先生教学,还要顾上吃穿用度,如果家里没有其他人的供养,不穷才怪。
所以,在古时候能读书是一种幸运,而能考中秀才,成为一个被认可的读书人,也是能被人高看一眼的。放在现代也就相当于一个大学生的存在。证明你有点学识,比没有读过书的人多认些字,多懂些道理,但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可就是这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秀才有些人一辈子也没能考上。
清代名臣曾国藩的父亲,一生考了十次童试,都名落孙山,直至四十三岁那年,才以得补县学生员,仅比他的长子曾国藩早一年入县学。
科举之难,从第一步开始都是艰难得可见一斑。
秀才再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中了举人就有当官的资格了,相当于现代社会里考上了省级的公务员。
乡试三年一考,全省的秀才一起竞争,据明朝史料记载,乡试的通过率不足4%,也就是说,二十五个秀才里面才能诞生一个举人。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在明清期间,如果中了举人之后就可以逢会试即可参加,不用再像之前的朝代,会试不中要重考乡试。所以说考中举人,人生已经有了很多的机会。很多人要考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没能考上。
相信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我们中学的时候学过的一篇文章《范进中举》。那里面的范进考了二十多次才考中了举人,中举之前倍受冷眼,中举之后却得到百般逢迎,可想而知这个举人的身份是能改变人生命运的一个标志。
王阳明一试即中,二十岁就已经取得了这个资格,所以我说他算得上是很优秀的了。
乡试再上一级就是国家级的考试,也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皇上亲自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中了进士就是全国统一分配的官员,相当于国家级的干部。状元、探花、榜眼就是可以留在皇上身边当官的了,前程似锦。
王阳明那个大学霸的爸爸就是这么残酷的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殿试状元。
有个这样的老爸在前面立下的标杆,可想而知那个让多少人为之终生奋斗的举人,对于他来说注定不会是终点,相对而言甚至根本谈不上是什么成就,只能算得上是他人生的起点,他必须要面对更高的挑战。
如此对比下来,我们再说回文章一开头的那句话:你奋斗了一辈子所达到的终点,可能只是别人出生时的起点!
如果你从这里面看到了不公平,一定是你现在处在一个较低的起点仰望着别人的优渥,你的眼里只有别人的享受,而没有看到别人的压力。
或许,你羡慕着别人一个月赚100万,而你的年薪才10万,可是你不知道的是10万只是他团队员工每个月的基本工资,他每个月不吃不喝也要先准备好10万给别人,还不包括房租水电等其它开支。
或许,你羡慕着别人一个小时的时薪都要几百上千,而你干一天才不到100元,可是你不知道的是你工作一天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一个小时就要能够全部搞定,为了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不断学习知识不断训练能力不断提高效率才得到这样的结果。
或许,你羡慕别人随便写个文案就能收钱的舒服,于是你也设定目标每天要看20页书增强自己的能力,可是你不知道的是,他写一篇文章翻阅的书籍已经是你一周甚至一个月的阅读量目标。
真正要让人戳心的是:你狠下决心定下的终极目标,只是他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一个小任务。让你欣喜若狂的成就,只是他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人们在对比别人的得到与自己的得到有落差时,所产生的念头总是觉得别人是比自己运气好,于是这世界就多了太多的不公平。
如果跳出自己的思维限制,我们更应该对比的是自己的付出与别人的付出,自己的承担与别人的承担。
做为一个成年人,真正要关注的不应该是:你奋斗了一辈子所达到的终点,可能只是别人出生时的起点!因为,那可能是别人几代人的累积。
你需要思考的是:如果你心满意足的终点只是别人的起点时,你要如何缩短其中的距离?你又是否能缩短其中的距离?
如果你不能承受那样的付出,你又有什么资格抱怨不公平。
当你想清楚了付出与得到之间的关系,你就会明白这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
当然,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接受别人那份高强度的努力,你也可以换个思路想问题,或许别人也会羡慕你过得毫不费力。
你心满意足的终点只是别人的起点!走近先贤王阳明之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