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内心的困扰均源于人际关系的冲突,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利用团体的动力去化解。——欧文.亚隆
儿童时期,良好的母婴关系奠定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生命始于原生家庭和家族延伸,家庭以外的我们也生活在不同的团体中。
可以说,我们所经历的不同团体生活塑造了我们,心灵的创伤是关系的创伤,也唯有回到关系中修复。
团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个人在团体里面的关系会呈现他与外在的社会的人际模式。与个体心理治疗相比,团体心理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重现人际冲突,浓缩真实的社会互动。
而存在主义个体治疗焦点在于根植于个体存在中的关怀。
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四个终极关怀构成了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的主体。
与弗洛伊德的动力学不同,存在主义观点强调一种不同类型的基本冲突:既不是与被压抑的本能抗争之间的冲突,也不是与内化了成人之间的冲突,而是,在个体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时引发出来的冲突。
“既定事实”就是意指某些终结关怀,某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特质。
而我们每个个体与这些生命真相的正面交锋,构成了存在主义动力性冲突的内容。
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区别:人本主义把来访者儿童化,行为退行,思辨,注重感受。存在主义的来访者以成人状态面对,是旅伴关系,感受和理智的平衡,重视社会发展,咨询师注重理论功底,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疗法。
存在主义与死亡的关系:所有的焦虑都是死亡焦虑,不存在的焦虑,被恐惧毁灭,被俄狄浦斯毁灭,咨询师可以帮你厘清。所有的抑郁都是旁观,我存在但没有人愿意接近。
来访者的两大核心问题:
亲子关系指向分离,分离障碍,对父母的爱恨交加,爱父母给他的这一部分,恨父母是他的另一个部分,很难与父母分离,无法告别,无法让过去成为过去。
夫妻关系指向融合:融合障碍,很难同仇敌忾,三观一致,灵肉融合(性和谐)等。
观察咨访关系的结束,来访者可以主动选择用什么方式与父母告别?用什么方式与伴侣融合?哪些部分融合/不融合?
弗洛伊德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一个人要应付过去的创伤。人格发展成熟度,创伤固着,防御灵活度,不协调的张力。
荣格认为,一个人无法发展创造性,不能与神秘想链接。当下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面向未来的。
比昂认为是因为一个人内在有很多贝塔元素,尼尔元素,没有容器容纳去消化。
克莱因,一个人内在跟客体的仇恨。仇恨激活的我们身体原始冲动破坏本能。不能平衡。
温尼科特(英国专家),过渡不够,研究母婴关系,二元关系极致的。
克莱因研究恨极致,温尼科特研究爱。科胡特,研究一个人的自尊和他尊存在问题,张力。
拉康,一个人内在很多东西需要符号化,符号化不好理解,堕落到动物冲动中。或多或少要面临个人历史。存在主义让一个人去看,用成人状态去看待人类都要面临的问题,比如说死亡,自由和责任,孤独感。有很多哲学假设。我们一出生就得了癌症,我们每个人都会死。
死亡的癌症。在治疗过程中,会失败。即便失败,我们也要。存在主义不强调过去,更多的强调生命生活局限性的认识,在局限中找到无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