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3070字,阅读完大约需要11分钟)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大家好,我是王同学。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我们接触一份新工作的时候,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是我们成长速度最快的。每天都成几何倍数的增长,每一天都在进步,一个月后看一个月前的自己已经是天壤之别。
01|遭遇瓶颈期
但是,这种好景往往维持不了多久,根据行业的不同,短则1-2个月,多则1-2年,就会渐渐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后劲越来越不足,无论如何都突破不了,就在这样的瓶颈期里面一直煎熬着。就好像下面这张图。
有些行业只需要花半年就可以掌握所有的技术和工作技巧,这个阶段的新人和大量多年的老人做地一样好。
这种行业往往会出现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老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相对优势,故意不把一些有用的东西教给新人,这个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主要是这些知识太容易学了,我们上来快,别人也上来快。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冲上来,他们的冲劲和精力都比老人要强。同时,很多这个行业里面的人又是卖课又是出书,让整个行业几乎没有秘密可言。而这些老人长期得不到突破,心里也挺急的,我就不做过多评价了。
顺便说一下,这种行业其实有捷径,如果不缺资金的话,直接花钱买成体系的经验,然后少量的投入去试错,这样可以帮我们节约很多时间的。
回归主题,如何突破瓶颈?
02|方案一
我们先要明确一点,人的进步有且只有两种方式,做原来没做过的事情,或者把原来没做好的事情做地更好。从这一点来看,瓶颈期之前会有快速的增长,是因为做了原来没做过的事情,而瓶颈期到来之后很难再提高,是因为没有办法把做过的事情做地更好。
那么,方法就呼之欲出了。将我们所做的事情拆分成许多部分,将每一个部分都比原来做好1%,那么我们会发现比原来前进了一大步。举一个经典例子,多本书都提到过的英国自行车队故事:
自1908年以来,英国选手在奥运会自行车项目上只获得过一枚金牌,而在另一项自行车运动盛会——环法自行车赛中的表现更差,110年来都没有一个英国选手获得过冠军。
于是,英国自行车协会聘请了戴夫·布雷斯福德成为英国自行车队的新教练。这位新教练与传统教练不同的是,他采取的是一种“边际收益聚合”的策略,并不是完全的依靠训练来提高成绩,而是通过改进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布雷斯福德与他的教练团队开始对所有细节进行改造,他们重新设计了自行车的座椅使其更加舒适并适合更长时间的骑行;在轮胎上涂抹酒精,这样轮胎就能获得更好的抓地力;所有运动员都被要求穿上电加热超短裤,并且安装传感器来检测运动员的肌肉温度,当肌肉温度不理想的时候短裤就会开始加热;另外该团队还进行了许多风洞测试来测试赛车服的面料,使赛车服的重量更轻并更符合空气动力学。
布雷斯福德相信,当我们将达成一个目标的整个阶段全部分解,然后将所有这些细小的部分提升1%,那么我们再将其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获得显著的进步。这听上去可能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实际回报可能比想象得还要更快、更好。
在布雷斯福德接手车队5年之后的北京奥运会上,英国自行车队成为大赢家,获得了60%的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本土作战的英国车队更是创造了九项奥运会记录和七项世界纪录。
同年布拉德利·威金斯成为第一个在环法自行车赛上夺冠的英国车手,2013年克里斯·弗鲁姆再次夺冠,并且他在2015、2016和2017年取得了三连冠,让英国人在6年内5夺环法自行车赛冠军。从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内,英国自行车手获得了178次世界冠军和66枚奥运会或残运会金牌,使得英国人翻身成为了自行车项目的霸主。
布雷斯福德的案例已经成为了西方现代积小胜为大胜的经典案例。看了这个例子,大家应该对这个方法的效果不再有怀疑了。
但是,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案例当中确实突破了之前的瓶颈,但是他也只不过是将瓶颈抬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我想要更大的突破,可以吗?
答案是,可以的。
03|方案二
一辆底盘很差的车,给他加润滑油,修改车上各种零部件,它也只能是变得比原来更好一些。如果想要有脱胎换骨般的巨大改变,那么就需要将整个底盘全部换掉。
同理,对于个人,巨大的进步来自于整个框架的改变,而不是在原有的框架上修修补补。
前面的案例,竞技体育已经限定了具体的参赛项目和道具,所以框架是一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在框架范围内做地更好。但是对于我们要突破瓶颈这个问题而言,没有框架的限制。
工作中,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了,别人就会说,遇到这个问题这样解决,知道了吗?好,赶快去做吧。公司要的是效率,要的是短平快的方法,快点干出业绩,快点把问题解决掉,其他的不想跟我们解释。有那个时间跟我们解释,不如再多干一点业绩。这样对于公司是好的,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这就导致员工在问题和答案之间形成一种条件反射。遇到问题一产生动作A,遇到问题二产生动作B。。。
于是,我们想问题是依靠原有路径,简单条件反射,直觉,简单线性思维。工作时间太久,重复的次数太多,以至于都成为我们的习惯,都懒得去想这是为什么,不如路径依赖来的舒服。结果是,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这件事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突破天花板,真正的点在这里。
我们分析清楚了原因,那么下一步我们该如何突破呢?是掌握底层能力。
底层能力更关乎道的层面,更在乎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所做的这件事情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基于什么学科什么原理,可复制吗。等等。。。不局限在具体的专业或学科,是事物本身的规律。
就拿写作这件事情来说,起标题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唤醒目标人群的注意力(这个属于心理学)。当抓住这个本质之后再去看一些文章,比如说,起标题的七个技巧:
[if !supportLists]1、[endif]标题带数字2、标题反问3、借势热点4、话题冲突5、痛点+解决方案6、制造悬念7、引发情感共鸣
是不是发现这7点都是围绕着那一个核心展开的?同时,本文标题就利用了第6点和第7点。
这种底层能力是可以随时迁移到别的领域去的,是可以安身立命的。当我们的行业死掉之后,我们的底层能力不会死掉,可以带着它再转移到别的行业去。比如,这种起标题的能力是不是还可以用于写作平台,短视频平台,做PPT展示等。。
这也是王同学为什么不在这个号写具体行业的实操,那种分享没有任何价值,过两年这个公众号就废了。
同时,底层能力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领域都是可以用到的,而不断地使用底层能力,也就可以反向的促进底层能力的再次生长。它是有复利的,用进废退。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的话,以前那种瓶颈形同虚设,根本不可能阻挡进步,因为我们是可以把上下环节打通,自行优化迭代,将各个学科都融会贯通的人。
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坏处,就是太难掌握了,而且用起来进步太慢了。团队和公司是一个要快速出业绩的地方,没时间等我们慢慢成长,欢迎的是短平快。这两点本身是冲突的。
这两种方法都是王同学从别人那里学过来的,都不是本人原创。而且王同学也特此声明,本人身上没有太多原创的东西,都是从别人那里学过来的。但是我比较有良心的一点是,发的内容要么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要么是在现阶段能力下确认没有逻辑漏洞的。
04|少有人走的路
据王同学观察,能用第一种方法的已经属于少数人,能用第二种的更罕见,因为出效果实在是太慢了,在这么浮躁的社会里,能下慢功夫,下笨功夫的人确实太少。
王安石曾在《游褒禅山记》里写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今人和古人在这一点上没有区别。
祝勇猛精进,心想事成。
王同学
2022.3.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