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随着资本飓风的狂吹,“知识付费”也被吹上了风口浪尖,一时间风光无两。“知识付费”给了知识我们之外,还制造了大众的焦虑,而购买知识的动作完成的同时,这种焦虑也就随之消失。以此循环,消耗的是大众,成就的是资本!
## 先从焦虑说起
焦虑是对亲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百度百科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众获得信息的成本极大降低。这对于大众来说是一件好事,大众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突破自身和阶层的限制,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有个成语,“井底之蛙”,说的就是眼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信息化时代的原住民生存在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焦虑感本来就高。最近,我们经常喝到例如“摩拜创始人胡炜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等等这样的“毒鸡汤”。这就更增加了大众的焦虑感,尤其是与“毒鸡汤”中的主人公类似的同龄人。
焦虑感产生的原因是你自己没有坚定的价值观,你不知道你是谁,不知道你要到哪里去。你是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的帆船,没有自己航向!
## “知识付费”的逻辑
焦虑对应的是不确定性,知识是对抗不确定性的武器,但“知识付费”不是!
商业的目的是满足大众的需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知识付费”的原理是激起大众对知识的渴望,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焦虑感,这也就形成了“知识付费”的动力。购买知识的同时,大众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从而实现“心理上”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焦虑感消失。“知识付费”作为一个商业行为完美闭环,以后只要制造更多的“付费知识”就可以了。
资本的助推更增加了“知识付费”的泡沫化,一时成了“风口上的猪”,只是猪永远也变不成雄鹰,风口一停,还是要落回地面,有的时候还会摔的很惨!
## 你需要的进步
焦虑感的产生原因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焦虑感的严重程度与差距大小有关。
以“行为金融学”为例,你真的以为通过听30节录音课(每节12分钟左右),就能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投资策略?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行为金融学的老师需要在美国学习4年博士课程,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研究相关的问题,才有现在的能力。对,“现在的能力”是问题的答案。知识是相对容易获得的,但是知识的运用就要升华到能力的层次,而能力的获得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累积。
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明白自己的边界,做边界里的事情很重要。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做所有的事情,这就需要选择。选择的过程就是放弃的过程,在选择时就要有衡量的标准。你的价值观就是选择的标准。首先,明确你的价值观,你做选择的标准。这就是战胜焦虑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其次,获得知识之后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再认知,提高思想深度,找到生命之舟的锚定点。第三,扩展视野,触类旁通。到此境界,大彻大悟,通体泰然。
“知识付费”只是给大众提供了一条选择更多的精进之路。但是,自己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不能迷失在焦虑的迷雾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