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那年夏天,埃里奥以为一切都结束了,以为自己的一生都会静止在十七岁的夏天。
夏天的结束,恋情我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他不会在见到奥利弗,也不会在参与到他的生活,一切都像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其实,那正是生命的开始,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以为那就是终结,好像自己的生命已经没有了意义,好像随着他的离去生命突然感到枯萎。
没想到生活依然在继续,他离开了,消失了,他也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曾经感情很好的父母也突然离婚了。母亲爱上了她的好友,父亲依然研究他的历史和哲学。
埃里奥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古典钢琴家。
看完第一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后,我也以为这本书是一本真正意义上完结的书,这个故事到此为止,也完美结束。
不管埃里奥和奥利弗的结局怎么样,我都不感到悲伤。
成年人应该保持理智面对生活。
但是看完续作,我想我的想法已然是错的。
一开始我以为续作会是以埃里奥和奥利弗两人为主线一直讲述下去,没想到一开始并不是以两个人为主角。
第一章《节奏》是以埃里奥的父亲塞米为主角。
此时已是十年后,埃里奥27岁,他的父母已经离婚了,父亲在回罗马的火车上邂逅了是他年纪一半的女子——米兰达。米兰达热情开朗,他们在火车上逐渐打开了话匣子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他们的心向彼此敞开。
因为埃里奥临时有事不能和父亲碰面,米兰达邀请塞米去她爸爸家里,塞米不好拒绝但内心也很想去,后来他们一起并肩而行走在夜晚罗马的街道上,直到后来,他们发生了关系,他们成为了夫妻,还生下了一个小埃里奥。
第二章《华彩乐章》,距离那个夏天十五年后。
埃里奥有一次路过教堂,听到教堂里举行音乐会,在教堂的门口遇见了年迈的迈克尔。他们俩一见钟情,彼此的眼神触碰便读出了对方的爱意。
迈克尔的年纪是埃里奥的两倍,音乐会结束以后,他们去了咖啡馆,夜晚迈克尔推着自行车,他们并肩行走在街道上,手若有若无的碰触着。
迈克尔的父亲年轻时是一位钢琴家,后来成为了一名律师,迈克尔也成为了一名律师,后来,他的出柜让他的妻子和儿子远离了他,因为父亲喜爱古典音乐,他为了父亲的遗愿而每个周末都会到教堂来。
埃里奥是一位古典钢琴家,从某些方面来说,他填补了迈克尔心中某处关于父亲的空白,同时他的年纪和自己的儿子一般大,又能弥补对儿子的歉疚之情。
最后埃里奥还是离开了迈克尔。
但是这中间有一个故事吸引了我,迈克尔的父亲有一份珍藏在自己的密码箱里几十年的一段乐谱 ,迈克尔把这份乐谱给了埃里奥 ,这份乐谱的创作者是里昂,为了弄清楚里昂是谁,埃里奥翻阅了很多资料,做了很多调查,经过很多天,最后得知里昂是曾经和迈克尔父亲一个乐队的成员,但是当时他不叫里昂。里昂后来被纳粹份子抓去,在途中的车上被群殴打死了,因为他死活不愿意和自己的琴分开,里昂留下了这份华彩乐章给迈克尔的父亲。
这里有一段埃里奥的猜想,也许这段华彩乐章就是年迈的里昂写给迈克尔当时年轻的父亲的情书,从贝多芬的乐章里弹奏秘密的音符,旋律中饱含着深情。
在听迈克尔说话时,有那么一瞬间,他想到,在这个星球上,我希望能帮我合上双眼的人,只有一个。那个已经多年未和我说过一个字的男人,他希望他能穿越整个地球,将手掌覆盖在我的眼睛上,正如他也会将他的手掌覆上他的双眼。
这个人就是十七岁夏天与他相爱的奥利弗。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在第一部中,埃里奥为奥利弗弹奏的乐谱,改编了巴赫的乐曲,当时十七岁的埃里奥多么的想获得奥利弗的好感,那一段乐曲就像是一段秘密的情书,那一段旋律只为奥利弗弹奏。
如今十五年过去了,他们彼此之字不语,连信都不写,但是他们心中还留有彼此的一席之地。
埃里奥和别人兜兜转转,男孩女孩,但是自始至终都是孤身一人。
奥利弗回到美国,成立了家庭,最后还是分开了。
第三章《随想曲》
写二十年后44岁的奥利弗在一次晚宴以后,与一对友人相互暧昧的故事。
其中一段对话我印象很深刻。
“我想曾经肯定有人狠狠地伤害过你”。
“确实有”
“就我的经历而言,我是抛下别人的那个人,同时我也是那个始终未曾痊愈的人。”
“那她呢?”
“是他”。
“他在哪里”。
“意大利。”
他就是埃里奥。
宴会上有人弹奏起钢琴,奥利弗听出来马那是巴赫的《随想曲》,二十年前,有一个人也为他弹过这首曲子。
在夜深人静时,醉意朦胧的奥利弗回想起二十年前在意大利发生的一点一滴,再也抑制不了对埃里奥的思念。
第四章《返始》
奥利弗离开了妻子儿子,工作,生活,最终回到了意大利,找寻埃里奥。
最终和埃里奥生活在一起。
想起第一部最后,埃里奥在炉边,有一段话。
“埃利奥坐在火炉前,一会儿落泪,一会儿抿着泪水笑了,一会儿眼睛里又恢复了冷漠,仿佛在短短几分钟内,他把那个夏天又度过了一次,且此生还要度过很多次。”
不管最后结局是怎么样,他们经过了那年意大利海边的夏天,他们早已经刻进了彼此的生命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