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思维
反常识思维
相对于古代社会的文人思维,现代社会中无论个人还是公共决策,都要更多的依赖反常识的理工思维。
知识点
- 相对于统计数据,人类会对更具体的事物做出反应。比如说你具体要把钱捐给某个具体小孩,比说统计数据能获得更多捐款
- 中国古代社会本质是熟人社会,不依靠法律和商业,而依靠道德和礼治。关乎面子而不是生意。社会最高的追求,是“无诉”。在这种社会生存,重要的不是计算,而是判断善恶美丑。
- 古代社会选项很少。而现代社会选择极多,需要会取舍。
- 人脑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类似本能反应、常识,不需思考,自动得出结论。而系统2则费力有缓慢,反常识。但现代社会需要系统2。
- 梁文道、蒋方舟、阎连科讨论 巴西奥运营为什么会5天用掉15w个避孕套。从各自的美学出发。其实稍加计算,就能发觉根本不可能是用掉的,都被人当纪念品拿走了。
- 现在到了用系统二取代系统一,用理工科思维取代文科思维,反常识思考的时代。
别想说服我
人存在两种思维机制:
- 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
- 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寻找证据
- 绝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候是律师机制。看到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不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视而不见。
- 更进一步的,人们还普遍存在“确认偏差”:当人们开始相信一个东西,就会主动寻找能增强这种信息的东西,甚至对真相视而不见。
- 甚至是“逆火效应”:看到和自己相反的观点,能加强对自己观点的认同。
- 互联网的“回音壁效应”加强了确认偏差。
- 这些显现不止发生在低文化程度的人身上。思想文化程度越高的人,思想越容易两极分化。
- 以上结果包括政治、生活、电子消费等等等等方面。
- 所以最好可以吸收些有可能改变我们观念的信息,而不是对我们现有观念加强的信息。
媒体的行为是确认偏差最好的体现:有明确倾向、标题耸动的电视网,收视率远远高于客观中立的电视网。并不是电视台有什么阴谋欺骗群众,是群众自己的选择。很多文章并没有给出什么新的简洁或解决方案,只是迎合、肯定人们已有的观点。
确认偏差 就是 在高文化程度人身上最好的例子就是全球变暖。
坏比好重要
人们的大脑,对“坏” 比 “好” 更敏感。比如,按时完成工作多给80块奖励,和先承诺80块奖励,如果没按时完成就扣掉,后者比前者更有效果。核磁显示,“损失”更容易刺激大脑中的杏仁核。
恐惧和冒险是人的两种基本感情。研究表明,恐惧可能来源于生存本能,冒险来源于求偶本能。刚出生的婴儿就有对恐惧的本能,而貌似是比较靠后的事情。恐惧在大脑中的优先级高于冒险。
所以,对人的坏印象比对人的好印象保持的更久。坏事需要用更多的好事弥补。对一个文章表示赞同,点个赞就好了,而不赞同的则要写评论。而作者也对负面评论更敏感。
一颗阴谋论的心
阴谋论一般不成立的原因有两个
- 阴谋论的合理性都很高,但可能性很低。主义区分两者。
- 并不是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目的,很多事情都是自然发生的。
- 为所有事物找理由和动机是人的本能,很难完全避免。
合理性和可能性
- 加州明年会发生淹死一千人的洪水
- 加州明年地震,会引发一场淹死一千人的洪水。
1比2更有可能性,而2比1更合理。
目的性:
科学的目标是给世界一个纯机械的运行机制。这套机制并不一定要有目的。中国古代科学恰恰相反,认为有一个天道。是否认为凡世都有目的,是区分一个人是否有科学思维的重要标致。
健康的经济学
主要就是想表达万物都有价,包括健康。或者说,通过过劳工作,换回更好的医疗待遇,也是一种思路。妓女不带套接口也是同理的思虑。
故事:无保护措施感染艾滋病概率
- 男感染女:0.4%
- 女感染男:0.1%-0.2%
- 男感染男:3%-5%
- 女感染女:趋近于0
- 如果有其他性别,则会大大加大概率,因为生殖器会有破损。
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
核电站事故的影响并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大。首先,核电站不可能向核弹那样爆炸,原理完全不同。维持链式反应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技术,不会简单的复现。
其次,核辐射导致的癌症,也并没有详细的严重。人本身就会得癌症,美国统计自己17个地区,人一生的癌症的概率是44.29%,因癌症而死的概率是21.15%。不发达国家更少,因为还没得癌症就死了。所以看核辐射对一个地区癌症的影响,要开增加了多少,而不能只看癌症发生率。
计算对人体有效辐射的计量单位是雷姆(rem),常用单位是西弗(Sv),1雷姆=10毫西弗=10000微西弗。人平均一年要接受2.4mSv 辐射,理论上,平均每年接受10mSv以上辐射会对身体有影响,但很多搞辐射地区每年辐射量在20mSv以上,癌症患病率也没有很大增长。照一次全身x光,辐射量是12 mSv,胸肺x光是0.08mSv。而除了在切尔诺贝利附近工作的清理着(24w人),绝大部分群众,包括撤离人员,和现在仍然居住在低污染去和高污染区的人,他们受到的辐射并没有比自如中收到的辐射低太多,且在人体能接受的范文内。癌症发生几率也没有很明显的提升。国籍原子能机构计算,切尔诺贝利总过导致了4000人得癌症。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健康的影响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03/zh/
提示明显的是甲状腺类疾病,这主要是因为当地人直接喝了大量受辐射的水和牛奶导致。另外,事故清理者患白血病几率翻倍,但受污染地区的儿童和成人白血病几率并没有明显增加。
最后一个问题,既然事故会有这些伤亡,那核能还要继续吗,结论当然是肯定的。核能虽然不是好的发点方式,但是是“最不坏的发电方式”。相对于煤炭发电矿难导致的死亡,甚至是汽车每天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
成功学的解药
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统计学的方法得出结论:意志力,或者说自控,对成功至关重要。
- 意志力向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会消耗,用多了还会疲倦
- 影响意志力的因素
- 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葡萄糖含量低时,人的意志力就底
- 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
- 冒险也会消耗意志力
- 美女照片可以消耗男人的意志力。。
- 提高意志力的方式
- 自我监视,比如照镜子,或者把自己的计划公布出去,让别人来监视
- 用“常立志”的方式锻炼意志力,然后使用在其他地方。和联系肌肉一样。比如用生活中零碎的小事做意志力联系
- 错误的方向
- 过分强调自尊和自信,会转变成自恋
故事
- 中国励志书爱讲人脉,日本励志书爱讲“品格”,美国励志书爱讲“积极正面的思维”,讲自尊和自信。
- 知道什么对成功最重要,看名人传记没意义,要进行大规模统计。
- 销售人员有时会利用选择疲劳的方式降低顾客的意志力,然后进行销售。
- 相比于智商,亚洲孩子的自控力也比欧美的孩子要高。
屌丝的逆袭
屌丝想要逆袭,关键在于两点
- 你要知道你的不利条件,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变成有理条件。而巨人所有的有利条件,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变成不利条件
- 你绝对不能按照对手的打发去跟他玩,你有时得用非常规的办法
有利、不利条件改变的几种情况
- 不利的环境可以使人更快的成长
-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尼采
- 身处劣势,还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好处。
- 研究表明,有时候,巨大的挫折返回会使士气高昂,增加组织的团结性
- 身处优势环境,有时反而不利于能力的发挥
- 一样的能力,鸡头就比凤尾更能获得快速的成长
- 优势有时过犹不及。过多的优势资源反而会起反效果
- 比如小班教学比大班好,但小到一定程度会有反效果
- 有时优势过于明显,反而发挥不出来
- 在一个地区投入过多的警察,反而会导致居民的抱怨
打破规则有时很难,需要付出的代价非常大。但这就是逆袭的代驾。想要答应对手就必须付出。维护现有规则,是高富帅的事。改变规则则是 屌丝的特权
故事
- 大英百科全书名人部分的身世:25%的人10岁前失去双亲中的以为,15岁前失去双亲比例34.5%。20岁前45%。单亲家庭对普通人来说是巨大的困难,但如果没被击倒,则反而时他们更早的独立,变的更强大。
- 比如小班教学比大班好,但小到一定程度会有反效果。最理想人数在18-24人之间。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光知道联系一万小时毫无意义。真正有意义的不是联系的时间长短,而是联系的方法是否科学。“刻意联系”就是一套用科学发放总结、轮整除的学习方法。主要包含四点:
- 只在“学习区”联系
- 把训练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块反复练习。
-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有及时性的反馈
-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在学习上,同时也有很多错误的理解。比如:
- 过分简单或复杂化:要不然只是单纯的堆时间,要不然就是上升到国家、文化的层面。没必要
- “功夫在诗外”。成为任何领域高手的关键,不是综合素质,而是基础知识!
- 研究科学家传记、名人轶事、各种八卦。缘木求鱼,且个例没有意义。
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 加快学习、创造的速度
- 能让“天才”扎堆出现。
故事
- 因为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中国滑雪出现了大量像申雪赵宏博这样的优秀运动员,而就在80年代,中国滑雪运动员还在赛场上被各种嘲笑。俄罗斯女子网球、韩国曲棍球、中国乒乓球同理。
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最内层的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各种技能。最外层是“恐惧区”,是我们完全不熟悉,无法学会的技巧。中间的就是“学习区”。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训练量,而是要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主动放弃舒适区分痛苦,但不这样做,就会被淘汰。额外的,尽量减少“自动化”的操作,还有减少过多重复性联系,也可以适当较少“舒适区”的影响。
过于最求单个技术动作的准确性是我看到的最不可取的方式 —— 中超江苏舜天队前主教练 德拉甘
故事
-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每年都给自己设一个新目标,巴菲特八十多岁还在尝试新东西,投资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史蒂夫乔布斯重病晚期还在给自己设新目标,都是在跳出舒适区。
- 网上很多供职,开始时观点很新颖,但之后就越来越套路。国足球员过于联系基本传球,在场上不会变通。这些就是跳不出舒适区。
掌握套路
人的记忆分两种: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也可以理解为同时能处理的事情个数,一般不过4个。也和逻辑推理能力、创造力、立即能力等有关,简单说就和智商有关,很能通过训练去提高。长期记忆存储我们的知识和技能,类似于硬盘,但要高级的多。长期记忆不像硬盘那样杂乱无章、随便存储。他以神经网络运行,靠训练存储。具有高度的结构性。专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记忆,去调动几乎无限长期记忆。而刻意联系,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
套路分两种:一种纯粹是知识点多,比如上线时的各门学科。纯粹脑力劳动,套路有限,且逻辑性强,只要掌握了就容易使用。另一种就不是因为量大、只有脑力活动,很多技巧需要身体各方面的协调,或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是是很个人的套路,没法从别人那学来,只能自己长期联系。
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长期记忆是大脑中神经解构的改变,也就是说,知识是长在脑子里的!如此一来,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出来了:高手拥有长期训练出来的特殊脑神经解构。
那如何让知识长在身上?
- 大量时间花费在基础功上
- 把整段的联系拆成一个一个基础的小块联系
- 枯燥、毫无技巧性或艺术性,确实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 进行大量重复训练
- 把一个知识、技能甚至生活习惯长在脑子中,唯一办法就是不断重复
-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 所有训练必须有针对性,不然就是浪费时间。必须一切重实际出发,且有明确的每次要完成的目标。
- 不要妄想十年苦读,一鸣惊人。学任何东西,练习是最重要的。
- 学习要和运动员一样,不停的实战,而不是不停的看比赛
故事
- 很多心理疾病,比如口齿、恐女症等,都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而消除。
- 高水平美式橄榄球运动员只有1%时间用在对内比赛(也是怕受伤),剩下的时间都在进行基础训练。反面例子就是CBA,经常以赛代练,结果基础功不如对手,经常输掉比赛。
- 中美作家水平差距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会有很多基础写作培训班,而中国人对此则很不屑。结果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并没有培养出很多大作家,反倒是美国大学培养出了 严歌苓、哈金(这两个人都是在国内时就已经有协作经验,且严歌苓在出国前就已经发表小说,作为例子不是很充分)
- mba课程的一个精髓,就是把平常难见的高难度事情重复化给学生。
- 毕业多年的医生,面对自己不熟悉的病时,可能还不如刚毕业的新人。
- 莫扎特效应根本不存在,没人能重复实验。
现代教育制度,更多的是一种选拔机制,而不是教育机制,甚至可以说是淘汰机制。
随时获得反馈
熟悉的东西不一定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方法就是考试和测验。也就是反馈。给你反馈的人,水平不一定比你高,关键在于他不是你,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你。
为了锻炼直觉,反馈要及时,最好立即。研究表明,只有在“友好状态“下,才能行程直接。友好状态指的就是能立即得到反馈。如果反馈是中长期的,则效果大减。
看不到练习的结果,等于没有练习。在某种程度上,刻意联系是针对错误的,联系者需要对错误极其敏感,一旦发生错误就会非常不舒服,直到错误改正为止。
坐着认为学徒机制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故事
- 著名的大学篮球教练约翰伍登,12年内10次获得NCAA冠军。跟踪他训练时说的话,6.9%是赞扬,6.6%是不满,75%则是纯粹的信息,哪做的不好,正确的方式如何做,等等等等。同时他极少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每次讲话时间都不超过20s。只给学生立即的反馈。
- 贝尔实验室,允许任何人向大牛提出问题,大牛都必须回答,获得立即的反馈。
联系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研究比较了好中坏雪中学习方法的差异,移除智商、学校等因素,发现最根本的不同是学习环境的不同。好学生更多是在安静的环境学习,精力更加集中。学习的效果不一定和学习的时长有关,更多的是学习的精力投入,或者说效果
比较音乐学校中优秀学生和好学生的联系方式,优秀学生有如下特点。
- 更多的单独联系(效果更好但更困难、枯燥无聊)
- 用一天中最好的时间,如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其他人可能用下午晚些时候或者晚上
- 更多的睡眠
同时,确实能发现优秀的学生比好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只有在珂奕联系的基础上,联系时间才有意义。
“寓教于乐”这个事情并不存在。学习是个很痛苦的事情,并不会快乐。电影和纪录片中,确实有很多知识。但研究表明,看这些节目获取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电影和纪录片都是很好的激励手段,但不是教育手段。学习和娱乐并不相容。
故事
51%的观众看完新闻几分钟后,记不起任何一条新闻。普通观众只能记起电视剧中20%的信息。
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一、那些目标成为最优秀人的人。体育、音乐,甚至学习,要想成为最优秀的人,确实需要总最开始就下大量时间时间联系。“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大部分都不适用,因为我们不需要一千个伟大的钢琴家,一个就好。而这一个,就需要无数人舍弃一切去争取。这不是一般人玩的起的游戏。
二、孤注一掷的人
为什么体育明星都是很黑人?因为白人家庭但凡有其他办法,都不会让孩子把未来压在体育上。英国也只有工人阶级的孩子会从小开始踢足球,中产阶级的孩子甚至无法融入球队的文化
三、渴望成功的人
迈克尔乔丹最大成为明星最重要的素质,不是天赋或热爱篮球,而是对失败的痛恨!有些人打比赛,并不享受比赛的乐趣,而纯粹为了想赢!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太功利,认为最好是基于兴趣、责任感和团体荣耀。但比赛不是为了修身养性,嬴是唯一目标。如果想让孩子更好的学习,适当的功利一下是个不错的办法。
四、奖励机制
研究表明,奖励确认能激发人学习的热情。
五、性趣与基因
统计数据表明,相对于智商,性趣更能提高一个人的学习效果。因为性趣珂奕支持人忍受痛苦的刻意学习,通过对分开生活的双胞胎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智商、兴趣爱好、性格、幽默感、甚至爱不爱打手机,所有可以测量的心理学特征,都是天生的。
当然环境对人也有影响,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基因的效果越来越明显。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编故事,低级的想象力就是纯粹自由的想象力。随便几个不想干的事物一拼就好了。而庞大故事中的高级的想象力是有限制的想象力,因为他需要自洽。世界观、环境、人文历史都需要相互匹配。
同理,物理学中也需要高级的想象力。他要让想象出来的东西自洽,才有可能进一步证实的他的正确。只是单纯的想象出毫无意义,而且这些想象,大部分专业人士已经想过了。
故事
- 武侠小说中近代才开始出现暗器,是受枪械发明的影响。内功也是近代才发明出来的,是受了现代物理学中 “能量” 概念的影响。
- 《指环王》、《哈利波特》、《西游记》。这些都是高级想象力的结果。一个庞大、自洽的世界。作者认为,郑渊洁的童话就是低级的想象力。
- “我们都同意你的理论是疯狂的,我们的分歧是他是否疯狂到足以有机会是正确的程度”——波尔。
-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他并没有说想知识不重要。
思维密度与牛人的反击
时间是围棋:你走一手,牛人也走一手。牛人不是比你走的多,而是每一步都走在了最有价值的地方。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互联网把我们变浅薄了
- 记住的信息更少
- 理解和创造力变差
- 知识无法成为体系
为什么阅读超文本,效率变差?
- 读数和超文本,调动的大脑区域不一样。一个是负责语言、记忆力和视觉的区域,一个是额前叶区。阅读超文本时间长了,大脑解构会被改变!
- 多媒体信息相对于视频信息,吸收率差
- 多媒体、超链接、不时弹出的聊天信息,严重干扰记忆。有意识的短期记忆才会成为长期记忆。而人能同时容纳的有意识的短期记忆非常少,最新研究表明是2-4条。
同时互联网上的内容越来越浅肤,导致人们“扫读”。原因是
- 互联网强调多任务阅读方式,是在“训练我们大脑去为废物分散注意力”。?????什么玩意?
- 搜索引擎为了让用户在更多页面跳来跳去,更倾向于把整本书变成一堆可搜索的短信息的集合
- 因为 “阿尔钦-艾伦定理”:两个不同品质的商品同时涨价,人们更倾向于买品质好,贵的那个。反推是说,降价时,人们更倾向买便宜的东西?
- 人们更新换新的开始和结束,这是天性使然。所以,两本300页的书,比一本600页的书更有吸引力。
互联网阅读有何好处?如何解决?
- 多任务使人保持对小事物的性趣
- 学自病症患者,减少对其他事物的兴趣
- 成为网络的主人,只关注自己的目标
高效“冲浪”的办法
快速阅读文字的方法
- 第一步,随便翻翻(toss)。把标题感兴趣的文字都摘出来,打开网页。相当于海选
- 第二步,略读(skim)。快速的扫一眼文字,觉着ok的,放到pocket里,等待精度
- 第三步,精读(read)。每天能到这个阶段的文字非常少。需要读第二遍的那种,要留evernote 永久保存。
介绍了两个相对的概念:窄框架和宽框架
- 窄框架:遇到一个东西一次性做决定。
- 宽框架:把所有东西放在桌面上一起决策。
绝大部分情况下,窄框架比宽框架要好。比如买股票,一直股票好,并不能成为买他的充分理由,充分里有应该是把他放在其他股票里,一起几种思考,他是最好的那个。
笔记本就是力量
高级知识体系不是死的知识,是成体系的长在脑子里。需要不断摸索,甚至为其做出贡献才能主键掌握。
读书笔记的三个重要作用
- 让知识成体系的长在脑子里
- 沉掉套路
- 和已有的知识相互串联
几个重要的方法
- 抛开老师和书本的顺序,按逻辑顺序整理笔记
- 知道这个领域有哪些牛人,他们的方向是什么
故事
- 钱钟书一生做了大量笔记,英文187册,中文差不多。做笔记时间是读书时间的一倍。不存书,但存读书笔记。此外每天还记“日札”,也就是每日心得。
- 李敖记笔记,直接把书撕下来贴上,因为正反面有可能有用的东西,所有每次买书买两本。
用强力研读书
本文介绍度数的方法。注意:此文章的读书的目标,不是为了考试或工作,纯粹为了理解之前不知道的知识。其次读书是以我为主,不是以书为主。
相比于读书少、见识浅薄的人。有学问的人对于一些有意思的事物,会有以下三方面的行为。
- 这事情其实没有什么,我见过比这更好/坏/严重/夸张的情况
- 所谓专家说的意见属于xx流派,学术界对于这一派的意见是yy
- 这件事估计会往zz方向发展
强力研读的三个特点
- 不好玩。不是为了休息和娱乐。而是为了很严肃的获取知识
- 用时少。不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作业,只使用精力充沛而不受打扰的时间给读书
- 不追求快。读书人的秘诀就是读书慢,这样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才会高。
好的读书笔记
- 清晰的表现章节的脉络
- 要能看出作者的逻辑脉络
- 现代人喜欢小段子,但这往往会让读者忘了作者的本意
- 带走书中所有亮点
- 如果古树不错,我们也要记下来,这被称之为亮点
- 好的读书笔记是不平均分分配的,真正好的读书笔记,应该是一惊一乍的。
- 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 和过往知识进行关联
- 某一方面的读书笔记,要相互参考,融会贯通
- 真正的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之上的
具体的读书方法
- 读两遍:第一遍正常读,第二遍读的同时做笔记
- 我的习惯:第一遍读就做笔记。隔2到4周,再根据读书笔记读一遍
- 电子书
- 不知什么原因,一般人读电子书的速度要比读纸质书快。但有时,慢比快的吸收效率高。
- 纸质书似乎也更能刺激大脑
- 不过方便、效率的角度来讲,电子书肯定要远好于纸质书。
- 抓重点
- 读书到了一定境界,肯定越读越快。因为他能看出书中的套路,抓中重点,知道书在这一领域的价值。
- 听书
- 不是特别有含量的书,可以在路上用听的,然后直接做笔记就好,不浪费时间。
- 读书笔记为了写给自己,而不是为了公开
故事
- 据说,失读症患者特别容易出人才,就是因为度数慢。
- 林肯的死对头 史蒂芬道格拉斯(政治和爱情上的),口才极佳。他就希望读者是沉默的思考者,而不会为了什么金句而欣喜若狂。
- 巴菲特号称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都在读书。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三个创新的故事
讲了三个和创新有关的道理。注意,这里的创新,指的都是那些改变游戏规则,改变商业模式的根本性的创新
- 创新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新的想法,而在于风险
- 落后者学习领先者,并不是竞争的常态,只在双方差距过大时才可以
- 领先者要学习落后者,把他们的先进经验学过来。
例子
- 彼得德鲁克是管理界的传奇,他曾花18个月的时间研究GM为什么这么成功。结论是联邦式的,非集权的管理模式。所以他建议GM继续放权,结果反而激怒了GM。最后这套方法让日本车场学了过期,让日系汽车在美国迅速崛起。
- 质量管理里边的28原则,也就是解决20%的错误,就能决绝80%的问题,是美国再早研究出来的。但美国企业并没有采用,而是100%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又是日本学了过去,日本产品质量突飞猛进。
- 中国其实也有过分权管理的先例,就是鞍钢钢铁厂的“鞍钢宪法”,舍弃苏联的例子,让底层工人大胆创新。
夺魁者本色
本篇是纯粹的科普文,讲述什么的人喜欢竞争,什么样的人在压力下会表现的比较好。
竞争是种非常特殊的心理状态。再紧张的活动,进行多次也会变得平常心。而再简单的竞争,不管比过多少次,还是会赶到同样的压力。
最牛女宿舍效应。女宿舍中一个学霸,可能会带起整个宿舍的学习风气。而男生宿舍则没有这种现象。研究表明,男学霸甚至会影响屋里的同学有负面影响。
因为男生下意识的总会有竞争心,相互比,如果比不过,而且下意识认为自己会赢,等真应不过了,就特别容易挫折或者放弃。而女生能明确的评估自己的现状和风险,不爱竞争,但一旦参与,就会坚持下来。
这种竞争心态也恰恰是政客、风险投资人大多是男性的原因。
现在研究认为,睾酮 是影响人是否爱竞争的主要原因。睾酮含量越高,余额爱竞争,比赛时约无私,更能抗议对手的犯规。男性体内睾酮含量是女性的7到8倍,所有男性远比女性爱竞争。而最直接看体内睾酮量的方法,就是... ...看手相,睾酮基础含量越高,无名指越比是指长。
还有就是人在压力的状态如何表现,主要是看人体如何处理多巴胺。
多巴胺会导致人兴奋,更多的专注力和感官能力。但太多的多巴胺会导致人兴奋过度,甚至惊慌失措。
一个叫COMT的单基因,负责产生一种酶,用于分解多巴胺。他有两种变异类型,会导致多巴胺的分解变快或慢。分解快的人,在压力下也能表现出平常心,但平时就会显得无精打采。反过来,分解慢的人,平时就会精力旺盛,但压力下容易惊慌。
综合上面两点,睾酮素多,多巴胺分解快的人,更适合竞争。但这也仅限于“有限博弈”中,也就是类似于体育比赛,有明确的结束时间和目标的比赛。而日常中,大部分的活动都是“无限博弈”,竞争永远都在进行中,拼的是持久力。而且一个人的日常学习、文化环境对竞争能力的影响,不比上面提到的两点少。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解构
我们和身边每天都能见到人的关系被称为强关系,而和不经常见面的人的关系被称为弱关系。人们从弱关系中获得的社会机会和信息,要远多余从强关系中获得的。因为强关系的人和我们有着相同的背景,而强关系差异化更大。通过研究富人的人脉关系也能有类似的相关性,而从社交网络的统计中,更明确指出了从弱关系中能获得更多的新信息。所以,人脉的建立,并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些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到多少圈子外的人。
创业工作中,和有弱关系的人工作,比和有强关系的人工作,成功率也更高。
故事
- 靠关系找的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的人经常能见到这个“关系”,也就是每周2次。55.6的人偶尔能见到一次,也就是大于每周两次,但一年可能能见一次。还有27.8%的人,一年都见不到一次。也就是大部分帮忙介绍工作的人,并不在朋友圈中
- 2010年有人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富人区打电话的情况。打电话中社会多样性和小区经济排名的关系是0.73。地区多样性的相关性是0.58,联系人数目是0.44,不太重要,电话长度的相关性是-0.33,也就是通话时间越长的人越穷。
- 通过统计社交网络的转发情况,可以统计处强联系的放大效果是6,而若联系的是9。也就是说,强联系告诉你的信息,你自己也可以获取到,但弱联系给你信息,错过了就真收不到了。
霍金的答案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不数数妻子有几颗牙
只知道知识点并不是真正学会了科学。要知道如何解释身边的现在,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才算真正学到手。学到手的有两步路要走,学会原理,动手事件。
学会知识原理很重要。只要学会了原理,就能解决无数表面看起来千奇百怪的问题。
但科学家的工作,并不是使用科学知识,而是使用科学方法。动手做实验,才是最直接,最接近真相的方法。科学和哲学的不同也在这里,哲学用理论推导现实,而科学用现实推导理论。
例子
- 把一根环绕地球一圈的绳子往上抬高1m,绳子需要增加多长?6.28m
- PH值大于7.8的鸡蛋,壳容易拨。。具体原因也不清楚
物理学的逻辑和霍金的答案
一个科学定理需要满足的条件
- 处处可以
- 符合定理的数学方程
- 可以解释已知现象
- 对未来的现象做出预测
例子
- 电子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的理论,预言了三种新离子,后来都被证实了,所以理论是正确的。反过来,大统一理论(GUT)预言的东西都没变正式出来,所以现在扔不被接受
- 所有物理学的常数都如此的恰到好处,差一点都不可以形成现在的宇宙。强相互作用力改变0.5%,或电磁作用力强度改变4%,碳和氧都不会形成。质子重量哪怕多了0.2%,他也会迅速衰变而导致宇宙中不会出现任何化学现象。
摆脱童稚的状态
如何建立一个理论?
- 发现相关性
- 数据量要足够的大
- 要有对照组
- 发现因果关系
- 相关性并不能推导出因果关系!!
- 必须对假设建立实验,完全一样两组人,除了实验条件外剩下的全部一样。样本量还要足够大,足够多样性。
- 不方便建立实验的,可以用流行病学
- 回顾性的:更简单高效,单结果可能不是很靠谱
- 前瞻性的:更靠谱,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都是巨大的
- 发现原理,真正的目标
- 每一步推论都是可验证的
- 可以用它来预测某些现象
例子
- 80%青少年犯人有网瘾,并不能推断出网瘾导致青少年犯罪。因为没有对照组,假如说 所有青少年中,90%都有网瘾,那就可以推导出网瘾可以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 发现相关性也需要足够大的数据量,“我身边如何如何”这种,够不成相关性。
- 确定了吸烟和肺癌的相关性,也不能推导出“吸烟导致肺癌”的结论。因为有很多其他可能性,不如某些基因会同时导致爱吸烟和肺癌率增加,或者真正的原因是不规律的生活导致肺癌,正好这些人也喜好抽烟。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
一个科学理论如何被主流科学界承认?你必须能用现有的理论解释你的新理论。如果主流科学界是棵大树,你的理论不能脱离这块。就算你的理论事后证明是的对
科学体系必须保证一个理论经得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重复,一个技术可以被反复使用。既不要求使用者道德的高尚,也不需要掌握什么不可言传的心法。
例子
- 最早发现手术前消毒可以降低 病人死亡率的 维也纳医生 塞梅尔维斯,因为拿不出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被主流科学界攻击,最后得了精神病,惨死。
- 2011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 谢赫特曼,在1982年就发现了 准晶体,但因为拿不出具体的理论依据,一直不被主流科学界认可,直到20多年后,完整的理论成型,实验室也给出了更具体的观测结果,这一成果才被认可。
- 大陆漂移说情况也类似,最开始踢出时完全不被人接受。知道后来,相关证据越来越多,且能解释了漂移的能量来源,世人才开始接受这一假说。在完整理论提出之前,只给出结论毫无意义!
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主要说了两点
- 再次强调,科学研究的不是绝对真理
- 每项科学研究,都不一定能对生活产生影响。
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科学研究的不是绝对真理!科学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
科学不追求绝对的真理,那是哲学研究的事情。科学也不最求绝对的真正的现实,而是对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模型不断逼近真实。
通过模型预测未来很困难,越大、越宏观的事情越困难,且每种模型都有自己局限性。搞科学的人很清楚模型的局限性,但社会和容易误解这些猜想。预测很复杂的事物,分多组人计算后取平均值是个靠谱的方法。
故事
-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天气的方法,就是把各国不同研究组的不同研究模型进行汇总,计算平均值,最后的结果相当靠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