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七月心底都藏着一个安生,每个安生心里又都有一个七月。
很文艺的开场,可惜这只是我胡诌的。
年轻的时候,有多么文艺,到年纪大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有多么矫情。
或者其实这么多年,我一直是个矫情的人。
曾经的我们都像是七月,看着那个飞扬的安生,心疼她漂泊不定的灵魂,爱着她的不确定的一切,等到我们渐渐长大,我们才知道,也许一切不过是幻觉,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个比自己还重要的女孩,没有人值得你牺牲,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做自己。
想得到的东西,一定要自己亲手去拿!
那种混杂着崇拜羡慕与爱的感情,渐渐被撕裂,活生生地撕扯出伤口,把那个自己幻想出的女孩扯出生命里,一个人活成了七月和安生。
我活成了我自己,对她的爱,变成了对自己的爱。
成长也许就是,即使心底血流成河,面上也要不动声色。
看着那个七月活生生地死在记忆里。
安妮宝贝的文字,文艺的描绘了两个互为表里的女子之间真挚的感情,而导演曾国祥用细腻的镜头再现了这种复杂、敏感的感情。然而现实中,能够抢好朋友的男朋友的女人,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故事永远只是故事,而现实生活却是鲜血淋漓的事故,爱情、友情的同时背叛,简直是痛彻心扉的残忍,让你对这个世界瞬间失望。
所以七月选择隐忍,看透一切,却永远不说,只为能维护这脆弱的平衡。
而安生选择退让,任由自己漂泊江湖,远离七月和家明,只在明信片的最末,代问家明好。
这是两个女孩在小心翼翼维护彼此的平衡,而现实生活中,一个不小心,就会演变成《贤者之爱》,那样的怪物,或者在撕逼之后,永远不再来往,而最可能的结局是,七月渐渐疏远安生,安生最终成为一个孤独无依的漂泊者,在不同的男人之间流浪。
安生在七月面前是弱势的,她需要七月给予的温柔和依靠,她理解七月的复杂与脆弱,这或许就是她们心底的相通之处。
而现实中,大部分的安生都极具攻击性,她身上漂泊无依的脆弱,激起男性的保护欲,她从男人身上获得安全感,她看不起和她同样软弱的女子,即使你用一切爱着她,在她眼里,也比不上一个男人能给她的安全感。她在心底深处认为爱情才是一切,多么伟大的爱情啊!而其实她仅仅只是情欲的诱饵。女性那种脆弱而克制的美好感情,她不能理解,她需要的是男性强势而有力度的爱,如果你需要和这样的女性做朋友,那么最好不要将自己的男性伙伴带到她面前,她会不自觉地散发自己的魅力,企图让每一个男人成为她的俘虏。
人性,就是这么奇怪。
漂泊无依的童年,没有责任感的母亲,造就了这一切。
即使你心疼她,你也永远无法救赎她,她需要的是自己一步步修复自己,就如同电影里的安生,因为遇到七月,七月的稳定修复了安生的不安,她从七月身上汲取力量,她信任七月,比信任男人更甚。
最后七月的死,成就了安生,她终于能够安下心来,认真生活,平复心底漂泊的因子。
而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即是七月也是安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欲望为底,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所以我很赞成这句话,女文青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
七月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而安生活成了七月的样子。
是否隐喻着,每一个心底藏着漂泊的女子,为了孩子,最终都会安稳下来,过着俗世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