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NLP育儿系列」模仿他人,不如模仿自己

「NLP育儿系列」模仿他人,不如模仿自己

作者: 院长X大叔 | 来源:发表于2020-07-27 22:08 被阅读0次

    NLP亲子研读计划 第010篇

    NLP的两个关键技巧:

    次感元——我们与世界的沟通使用五个表象系统,即视、听、触、味、嗅。这五个系统将信息输入到大脑,大脑则使用三种方式保存,即视感元、听感元、触感元,缩写是VAK。所谓次感元,就是将感元进一步细分,比如视感元,可以分为亮度,大小,颜色,距离等等。

    我们所有的记忆都由次感元组成,改变次感元可以改变记忆和情绪。

    第二个技巧叫抽离融入——这是两种状态。融入(结合)时,可以再度体验到那个经验。抽离(脱离)时,更多是在置身事外地观察。

    一个简单判断的方式是,回忆一个事情,看你是在画面之中(融入),还是在画面之外(抽离)。

    这是模仿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

    ​01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抽离和融入的不同。

    假如你现在正在看一部电影。

    如果是融入状态,你就好像是带着VR眼镜在看,你的视角是第一人称的,当你这样做时,你就是主角,你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往往很多。

    如果是抽离状态,你可能更像不太投入地看着一部2D影片,是第三人称视角,当你这样做时,你更倾向于对影片中演员的演技、影片的情节进行点评。

    两种状态各有好处,当你想体验、投入时,可以用融入状态;当你想分析、研究时,可以用抽离状态。

    美剧《犯罪心理》中,有一个探员总是喜欢根据现场的情况,融入疑犯的视角,模拟他的心态,揣摩他的动机。另一些探员则更喜欢根据照片和痕迹,抽离出来分析。

    02

    模仿的思路很简单,我们不需要去分析问题,只需要找到那些在同样情况下为什么能够做好,然后模仿他们的策略就可以了。

    这个思路跟积极心理学的思路是一致的。

    传统心理学更加关注问题、症状,产生问题的原因,可以说关注的是消极面。积极心理学则关注积极面。

    比如一个贫民窟,里面90%的人长大后都成了罪犯,但有5%的人成为成功人士。传统心理学会研究他们为何会成为罪犯,而积极心理学会研究那5%的人发生了什么。

    在模仿的时候也是这样,假如你得了某种不治之症,不要去关注那些因此死去的人,要去看那些得了这种病却能够痊愈的人。他们一定做对了什么。

    这种思路,不仅用于模仿成功的他人,更要用在模仿自己的成功

    03

    女儿小学在学英语的时候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26个字母好不容易才记下来,之后记单词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为了帮助她记忆,教了不少记忆技巧,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

    上了一段补习班之后,我发现她的单词量提升了不少。就很好奇,问她是怎么办到的?

    经过沟通后发现,她是使用了视觉图像的技巧,将整个单词作为一个图像记了下来。当需要回忆的时候,她会回忆整个单词的画面,并按照画面拼写出来。

    后来有一次,女儿在背诵诗歌的时候,反复背诵了很多遍。我提醒她说,你还记得背英语单词是怎么做的吗?

    女儿一听反应过来,用同样的技巧,很快就把诗背下来了。

    要提醒的是,记忆归记忆,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04

    最后看一个例子。

    假如一个孩子,学习不够专注,而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的问题,就是一开始学习就跑神。我们该怎样教他来应用上述技巧呢?

    前提:孩子自己也希望克服这个问题。

    1、观察自己的学习状态:在抽离状态下,请孩子想象自己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哪些事情的影响,哪些因素让自己注意力不集中。

    2、寻找关注状态:回想一个非常专注的时刻,不一定是学习,可能是看书、看电影,甚至玩游戏时。在融入状态下,调用次感元,感知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3、带着第二步的状态重新开始想象第一步,但这一步用融入的方式想象。看自己能够克服那些让自己不够专注的因素。

    4、不断调整,直到画面是自己完整流畅的学习了一个小时(或其他规定的时间)。

    5、执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LP育儿系列」模仿他人,不如模仿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gt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