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简书一个多月,经常看到有人讨论“日更”的话题。有人赞赏,也有人反对,各有各的理由。
此前对于这个话题,我并不感兴趣,觉得似乎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写作的真义,在于记录内心的想法,无论何种题材都是如此。
如果每天都有思路和素材,那就每天都写,也就是所谓的“日更”。如果想要精细打磨,或者某些日子没有感兴趣的话题,那就放慢写作的频率。
这难道不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又何须为此争论不休呢。
直到前段时间,因为一些琐事,大概十多天没有动笔,当我重新打开简书想要写点什么的时候,感觉生疏了许多,一时竟不知从何开始。无奈,只好翻出以前的一篇的旧文发布,告诉小伙伴们我回来了。
忽然就觉得,也许“日更”最大的意义,是在于养成一种习惯,以及培养自己和文字之间的默契。
我想起一位很喜欢的英语老师,她曾要求我们每天必须抽出固定的时间来学英语。她说,英语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已经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水平,只要三天不接触英语,也会明显感到水平在下降。
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讲,写作和英语学习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英语有“语感”,写作也有“笔感”。每天都写作的那些日子,写一篇文章的感觉明显是越来越容易。但如果几天不写,想重新找回那种行文流畅的感觉,便需要做一番努力。
“日更”并不一定非要在简书,只要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无论是写在笔记本上,还是电脑的word文档,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当然,如果选择在简书日更,就相当于立了一个flag,可以接受简友们的“监督”。
将“日更”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实际上是懒人练习写作的最有效方式。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都像我一样缺乏自制力,如果没有设立明确的目标来强制自己去完成,可能一犯懒,当日的写作计划就搁置了。
几天不写,和文字间的默契度就会越来越低,即使心里有了想要表达的素材和想法,下笔依然艰难,写个满意的开头都觉得吃力。
这里须要说明,我所谓的写作,并不是随便写篇日记或便签那种概念,而是把写作当成一件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对作品有一定要求,并尽可能去追求更高的水准,算是相对专业的行为。
我不赞成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写作。写作不应该等同于写字,并不是只要将文字连缀成段的行为都能称之为写作。
写作应以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完成,字斟句酌,有构思有逻辑,即便是散文随笔,也要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
所以,我认为值得坚持的“日更”,并不看重字数和篇幅,而是以质量为重。
举例来说,如果当天没有时间或素材来写一篇长文,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命题,比如描述家里的一件物品,或是读一篇短文,写出哪怕只有300字的感受。
就像那句网络流行语所说,“先定一个小目标”,经过日积月累,便会看到质的飞跃。写作路上,愿做一个自律的人,与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