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世界尽头的在哪里?如果世界指的是地球,那么地球是圆的,一路下去起点变成终点,终点再成起点。
从某个角度说地球是有尽头的,因为起点与终点终有交汇的那一刻。
从另一个角度看地球又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只要你不想停止脚步就可以一直从始到终,以终为始。有的人从中看到的是希望,另一部分人从中看到的是绝望,所以凡事都有两面性吧。
网图,侵删如果世界指的的是宇宙,目前它貌似是无穷无尽,以吾辈之能还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同样的希望与绝望并存。
所以说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界,每个人心中对世界尽头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就好比李雪琴说过:“宇宙的尽头是铁岭”,这是一种调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们没有权利以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去绑架其他人,就好比有人觉得现在就能看到自己未来30年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让一部分人感到可怕,因为他们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怕自己在这种生活中沉沦或迷失。而有另一部分人会为此而感到欣慰,谁规定日子一定就要改变,谁规定我不能选择一成不变的生活?更何况你只看到了他们生活中的一成不变,却没发现他们为了维持这种一成不变而做出的努力。你以为真的就可以轻轻松松的维持一种生活状态30年吗?
说了这么多和这本书似乎不相关的话,下面我们还是回到关于这本书的故事中吧。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小说,读罢发现这可能是一本有鸡汤气息的哲学书,也可能是有哲学气息的鸡汤文。不管怎样吧,这至少是一本读起来不让人反感的书。但是尽信书不如不看书~
现实生活让约翰感到迷茫,于是他开始了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人在不走运的时候喝凉水都会塞牙,在旅行的途中他遭遇了大堵车,被困在高速公路上。是继续等待还是另辟蹊径?约翰选择了后者,这完全是新心血来潮的一个决定,也因此使得约翰驾车进入了人迹罕至的区域,看着油箱的油量越来越少,他只能在迷途上硬着头皮开下去。
还好不久后约翰来到了一所咖啡馆,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为什么来这里咖啡馆”,貌似来到这的人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是为了思考。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荒郊野岭中的咖啡馆的生意还不错,有着不少的客人。女招待凯茜的笑容让约翰觉得很温暖,但是打开菜单后,约翰看到了三个怪异的问题:1.你为什么来这里?2.你害怕死亡吗?3.你满足吗?
也许有的人会想:我只是想来吃个饭填饱肚子而已,现实的生活已经让人疲惫不堪了,能不能让我静静的吃一顿饭,能不能不要问我这些貌似高深却没什么营养的问题?
也许有另一部分人会想:哇塞,这家店太有深度了,我得赶紧发个朋友圈。
也许还有一部分人会真的去思考菜单上的问题,一部分原因原因是为了能继续跟美女招待搭讪,一部分是因为这些问题在那个时间点正好击中了他的内心。
对于这三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小白我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只说说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希望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但是很少人会真的去想“我为什么来这里”,自己真正喜欢的和想从事的是什么?书中有一个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的说法很好,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统一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通过一些技巧,可以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答案。
一个人要是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就会为了实现这一意义去做一切想做的事。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意义是帮助他人,从事医疗事业可以帮助别他人,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去行医,如果他觉得改善贫困山区人民生活是帮助他人,那么这个人可以去山区支教或者从事其他工作然后把物资捐赠给贫困山区的人。
如果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过上幸福的生活,也要看他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是什么。也许你眼中的碌碌无为,朝九晚五就是他眼中的幸福,也许你眼中的吊儿郎当,不学无术就是他眼中的幸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正确或阳光的世界观,不是吗?
当一个人为了兴趣而去做一件事或投身于一项事业之中时,也许确实会干劲十足,但是兴趣是一回事儿,天赋是另一回事儿,勤能补拙不假,但要看你勤的程度是否足够补拙。何况很多时候很多人其实没有真正搞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志向所在,而是盲目的跟风,往往导致三分钟热血后又一蹶不振自称迷茫。
兴趣是兴趣,生活是生活。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谁说诗和远方就是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的呢?能把兴趣当作职业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幸运,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幸运的权利,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可以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一点一点的增加时间,如果它真的能成为自己的事业或能让自己心情愉悦,那么就让它在你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如果它不能,那么每天只给它一小时就好。
虽然我唱了这么多反调,但其实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对于身处迷茫的读者,它能起到一束光的作用,当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时,那么他的人生很可能从下一刻就会开始改变。
写了这么多,小伙伴们有没有兴趣到《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喝一杯呢?你想好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了吗?
哥布林读书编号:22-07T272
书名:《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作者:约翰·史崔勒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