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每天写1000字
459|《平均的终结》(1)生命无绝对:平均值下的标准化人,只是

459|《平均的终结》(1)生命无绝对:平均值下的标准化人,只是

作者: 咖啡加糖吗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01:36 被阅读4次

    平均值,这概念,是由一百五十年前比利时的统计学家凯特勒所提出的概念,这一套认知在现在来看是一个大众普遍的共识,但是对于当时来讲,如同一场新型的认知革命。

    历史上,总会有些认知的转换,让人类文明产生新的进程,如同过去医学领域还没有「病毒」这概念,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开始认识到病毒对于人体的影响,进而开启了新的治疗方式,其中就包含了疫苗预防。

    同样,理解现行教育制度的人,都会有普遍的认同一个事实,教育制度的催生,是为了因应工业时代「标准化」人才的需求,进而以「平均值」的概念来筛选出最适合的人。

    也就是说,平均值的概念,只会让符合系统的人,成为顶尖人才,而无法达到这种要求的人,就等同于被这世界给排除掉。

    但这边也要先厘清,教育制度的平均值化,确实是奠定一个国家人才发展的战略指标,某种程度来说它是一种标配,却不是绝对的标准指标。因为平均值下的标准化,只筛选出风口上的猪,让无法被吹起来的人,丧失了发展另一种潜在的潜能。

    这其中就需要从标准化概念对于世界的影响与进程,以及探讨到标准化对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将又会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判断平均值的优势。

    01平均值的意义

    为什么需要有「平均值」。普遍的认为是,平均值,就是在众多数量下的标准水平,意味着,当你偏离了平均,等于是误差,更可以说是瑕疵品。

    因为当你把某一范围人的脸输入到电脑,做模拟平均计算出这一群人的平均脸,此时,得出来的脸就是这一群人的平均。然而,有一件事实的真相是,即便范围扩大到全世界,你也找不出一个人的脸跟平均脸相符。

    原因就在于,平均值,只是趋近真理的现象,而非达到真理的绝对指标。

    这种单一领域的指标延伸到脑部活动来看也是一样,当一群人坐同一份测验时,汇整所有人脑中的反应情况,并且汇整出一张平均影像,此时这只是每个人平均情况下,所展现出来的脑波反应,并非是个人化人结果,而是群体化的平均。

    从这里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平均值的概念只能用来比较「一群人」跟「一群人」,而非用来比较个体间的差异。

    原因就在于,个体差异本质上就是独立于系统之外的个体,当你硬要把个体差异填补到跟系统,也就是平均值的标准,最终只会让个体的差异优势给消磨殆尽。

    其二,差异化的独特性:不管是领导还是在教育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概念,那就是激发给个人的潜能,让他们看到自己未曾想像的天赋。

    一但以平均值的标准来要求每个人都以齐头式的方向来前进,最终受益的只会是适合这个系统的人,却极大的扼杀了,系统之外的人群。

    虽然在教育上透过不同的升学管道来解决这种平均下的缺憾,但是,当整个系统,也就是小至校园、大致国家到全球都还是以这样「平均值」来做为筛选顶尖人才的唯一指标,最终能够产生出的结果,也就是运气的成分占绝大多数。

    02加速时代进程的核心概念:「标准化」

    然而,只从扼杀个体独特性的角度来分析,等同于以偏概全的否定掉「平均值」的价值。因为平均值进一步奠定了「标准化」的存在,极大的加速现代工业化文明的发展。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师,让「平均值」的概念发展到全世界,那就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现在所有管理上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也都是从「标准化」的角度所开展出来。泰勒就是以「效率」的角度出发,用科学化的方式,让每个工人在作业流程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力道、乘载重量来做为数据化的收集,分析,找出最有效率的关键行为,并以此行为为绝对行为,最终当这一系列的绝对行为设计出来后,就成了标准作业流程。

    其中在找出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在每个人操作时,平均时间,总结推算出最适合的标准。

    这种做法,让也激发了组织架构的重新塑造,过去人认为,在组织里每个人都有承担某部分的生产贡献。但是当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概念推出后,组织里开始出现所谓的管理者。

    他们不从事生产制造的贡献,而是针对如何让生产能力与速度在提高,进一步让组织的管理层,逐步发展出人力发展单位,成为现在的组织型态。

    人类的生产单位,在平均值下,组织成更具有效率化的运营,但却也埋下了一个潜在性的冲突点。

    这个冲突点就是「手艺人的消逝」。

    03标准化只是为了生产出符合系统的人

    工业化时代下,绝大多数管理者都认为,组织里的人就是一颗螺丝,只要按照我们所制定的标准化流程来进行,他们就会达到最高效率。

    这意味着,你今天来工厂里工作,只需要带着你的双手,不必带脑袋来。因为根本不需要你思考,任何一点尝试,或创新行为的改变,都是偏离了标准化。

    然而,在工业化时代之前,你只需要找几个手艺优秀的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经验来生产,同样可以做到好的品质,但效率上却跟标准化生产的效率产生极大的落差。

    这时有独特工作方式的手艺人,渐渐地意识到,标准化的工作模式,等于扼杀了他们过往的天赋与才能。但即便是这样,想要与标准化对抗,却敌不过市场的选择,因为效率化代表的成本与数量上的优势;相对的,手艺人的独特性,则是以特色化、个性化的精品角度来生产,过程耗时,也高成本。

    因为看到成效的展现,让人们相信,让标准化继续延伸下去,也就是学校制度的标准化,让每个从学校出来的人,都符合整个系统的需求。

    换个角度来看,一但当系统不再需要标准化时,就会转而回到个体的角度来从新塑造系统。而这个概念上的翻转,就是由互联网的资讯获取成本的降低,让人们意识到,标准化,不再是唯一的出路。

    此时,「平均值」的概念,必然将再次的迭带。又或者说,它将会变成一种伪议题。因为此时的人们早已知道,平均意味着人本的丧失,脱离平均则将视未来的刚性指标。

    更可以说,生命的成功与否,不再是过往绝对性下的标准指标,更多的是回归到个人的自我启发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于偏离平均值的认同感。

    所以,为什么新世代追求不同,本质上就是平均值下的标准化,已无法符合系统的需求。虽然平均的概念对于研究上有趋近真理的结果,但是对于人来说,它将只是伪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59|《平均的终结》(1)生命无绝对:平均值下的标准化人,只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kw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