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这一年,于我而言称得上多灾多难,是一个不太丰富多彩、一闪而过的年份。时间过得太快,来不及审视自己,亦没办法思考,这样的生活,它能称得上真实吗?
5月份的时候,一场寻麻疹不期而至,在闷热潮湿的六七月把我折磨得欲生欲死,往返医院多次无果,最终妈妈找到一家靠谱的医院,帮我结束了这场折磨,随后开始漫长的忌口。
7月份,下定决心买了一辆便宜的代步车,慢慢开始适应和规划这辆车带来的一些压力,但一直都在磕磕碰碰,很多时候心情会被影响。
8、9、10月份的时候,工作上遭遇了重大挫折,接连而来的是重大调整,这几个月的时间,重复心理崩溃—重建—过不去—说服自己—构建自信的过程。
这些事情在当时看来十分令人气愤且无奈,如今一看,其实比较明显的感受是时间一晃而过,而人却毫无收获。
11、12月份,新的起点新的工作新的环境,一点一点把精气神提起来,到现在仍然在持续这一过程。
所以你看,梳理了一遍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就会发现,这些事情,没有自我,无所谓真实,甚至不是生活本身。
但是它就在那里,挡住你的脚步,耗去大部分的精力,以至于恍恍惚惚,让时间追着赶着,一头撞上没有明路的烟雾弹中,晕头转向。
跨入2019年那天,寒潮当道,我窝在被窝里,看罗振宇2018跨年演讲全文,他讲了一个令人觉得十分反转的案例:
2017年时,淘宝在春晚投了广告,一开演,服务器就崩了,还是在已经做了详细推演和预先扩容三倍的情况下发生的。
所以结论是,看春晚的人比大家想象得多得多,在年轻一代说自己不看春晚,热衷双十一的今天,春晚的实际峰值是双十一的15倍。
这个事实,我承认我被惊到了,甚至反省了一下自己对本身颜值的认知,不免惊悚地想到,我也许真的比我想象的丑。
真实和感知是分开并且扭曲的,人对大部分真实的忽视,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未曾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于自己才是真实的。
比如,想象当中,未到来的就是真实。
一位同事,未当父母之前,设想了一堆育儿的场景,然而等到他做父母,什么溺爱什么早教,最终还是丢盔弃甲,完全与自己设想的背道而驰,他还会一脸甜蜜地苦笑:等到你们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
再比如,一直说平平淡淡才是真。
但是现在的平淡已经不是古人讲的一箪食一瓢饮,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擅自把“平淡”等同于懒,懒得起床、懒得出门、懒得看书、懒得思考。
今年中秋放假回家,睡到十二点起床,直接吃午饭,妈妈特别不理解:“你胃里到底有什么能支撑你睡这么久?”
我能说什么,灰溜溜的滚去吃饭。
时光的洪流悄无声息又有万钧之势,静静看着人跑,带来一些东西,又不可抗的拿走一些东西。
有人稍不注意,轻而易举地一声婴儿的啼哭,就把人兵荒马乱地带进父母的角色里。也有人千辛万苦,就是为了这一声婴儿的啼哭,历经磨难。
年龄越往前走,越不敢作,也越不敢放狂话,譬如以前敢说我要作最好的准备,等待那个他到来。
但是现在我已经隐隐察觉到,可能我就是那一拨人,孤独而焦虑,却不敢往前走出一步,把自己隐藏到到怯弱胆小里面,慢慢裹起来。
从年初到年末,我看了无数场电影,好片烂片一起看过,《无问西东》里,梅贻琦对要转文科的学生从容地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
那一瞬间,我觉得,我这一年看的影片,都不如这句话给我的震撼和戳心。
2019年已经过去了好几天,我听到了这句话,可能还未必能完全理解它,但,已经让我灵魂为之惊醒。我呆在那里,不换台也不说话,恨自己太晚看到,也庆幸自己看到了。
在此之前,我看了很多鸡汤,很多名人分享,听了许多课程,但结果,他们依然是他们,我也还是我,我的一切,在这样的时代里,是焦虑、是不够努力、不够有钱;是把忙碌当作充实,是生活不易之下的颓然与放荡。
蔡康永说:人的欲望可以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我们既渴望这个也渴望那个。这种探寻是必然要失败的,因为无论我们无论遵从了欲望中哪一部分的真实,都将因为放弃了另一部分的真实而重新陷入迷茫。
这样的迷茫在时代的洪流里有时挣扎,有时又悄无声息,最终,最初最苦最黑暗的时候找到了答案。
阿兰·德波顿说,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新的一年,焦虑和欲望未曾少,只是希望在这些厚厚的枷锁之下,仍然记得那个真实的自己,想要平和喜悦,想要光,想要不悔。
记于2019年1月6日,一个周末,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