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提供一些永恒的东西,一些人性的东西,才能获得持续的共鸣。
前些日子,《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力赞《大长今》,狂贬《甄嬛传》。中国第一媒体《人民日报》低下高昂的头颅去品评娱乐作品,那一定是因为在娱乐中看到了某些严肃的东西。
如今这部剧集已经开播第四季了,始终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热度。相比于第一季,《唐顿庄园》后面的故事的确节奏更快了,冲突更激烈了,看上去不那么从容优雅了。不过对于我来说,这部剧所吸引我的精神内核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在我眼里,它的品质始终如一。像这样一部轰动世界的电视剧,你说单靠制作精良、情节曲折、历史还原度高这样的特点取胜可能吗?
那么是什么让《唐顿庄园》如此迷人?
这部戏的第二季,时间跨度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谈不上什么正义和非正义。在电视剧里其实也没有把焦点放在为何而战上面,而是放在了你如何面对这场战争上面,是挺身而上,还是畏缩不前。庄园的男主人格兰瑟姆伯爵是一个退役军官,一战爆发之初,他被选为治安官,负责后方的动员和后勤保障工作,尽管换上一身戎装,但是格兰瑟姆伯爵并不开心,因为他觉得到战场上去指挥作战才是一个贵族的归宿。最后,他把庄园借出来作为战地医院,对于他来讲,国家有难,你必须做出符合你身份的贡献。
唐顿庄园的继承人,粉丝口中的“大表哥”马修也身先士卒,险些战死。实际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确让很多英国贵族失去了继承人。就像前面所说的,对于英国贵族来说,这是荣誉和责任。逻辑是这样的:你凭什么可以过不事生产、仆从如云的生活?仅仅靠的是世袭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又凭什么获得治下百姓的忠诚和追随?亚瑟王之所以能够获得圆桌武士们的拥戴,靠的不仅仅是武力,还有高尚的骑士精神———诚实、勇敢以及对荣誉的追求。
当谈到绅士的品格,那是有特定的内涵的。是不是只要戴上礼帽拿起拐杖就可以称自己为绅士了呢?放在过去,你起码还需要有决斗的勇气。当然,之所以要决斗,是为了维护名誉,对于具有骑士精神的人来说,这比生命更重要,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士可杀不可辱。
俄国诗人普希金、美国的缔造者之一汉密尔顿,都死于决斗。而可怜的巴尔扎克被吓破了胆,选择了逃避。
剧集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是伯爵的贴身仆人贝茨先生。可能是因为长得其貌不扬,所以这个角色并不受女性观众的热爱,被恶毒地称为“胖脸贝茨”。这个角色的特点就是忠诚得有些过了分。表现出来就是,对任何磨难都默默忍受,绝不辩解(这总让我想起我的二弟)。仆人托马斯偷酒被他发现,他并没有告发,然而托马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决定先下手栽赃陷害,当遭到质问时,他拒绝做出辩解,他的理由是,辩解看上去像相互攻讦,是不名誉的行为。后来他被还以清白。托马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打听到了他曾经进过监狱,手下的仆人曾经是个罪犯,这对贵族来讲是个丑闻。其实这个时候,整个庄园上下都已经了解了他的人品,绝不相信他会作奸犯科,而贝茨宁愿辞职也不解释为何进过监狱。后来我们知道,是他那愚蠢的老婆偷军队的东西,他替她顶了罪,到了现在,他打算把这口黑锅一背到底。而他得到的,是差点被他老婆送上绞刑架。他这种过分的高贵品质其实给他自己以及想要帮助他的人们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你大骂他不知变通之余又不得不暗挑拇指,而且显然,如果贝茨不是这样一个人,他也就不会赢得伯爵的信任以及女仆安娜的爱。
这部电视剧有趣的地方还在于,它几乎没有设定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仆人托马斯算一个),每个人物基本上就是在按照自己的阶级属性行事,用本尼迪克特形容日本社会的话来讲就是“各得其所”。英国人自己把这种主仆秩序形容为“楼上楼下”,主人住在楼上,仆人住在楼下。而这个秩序对于住在楼上楼下的人们来说是相互的,仆人不能僭越,主人实际上也不能随意侵犯仆人的私权,没事的话最好还是不要下楼。这应了英国那句谚语: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秩序这种东西,从来都不是建立起来就可以自动运行的,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遵守。所以封建贵族制度得以运行,最终还是靠格兰瑟姆伯爵和贝茨先生身上的那些内在品质来支撑的。
也许有人会问,你这是在讴歌主义仆忠吗?是在为贵族精神招魂吗?嗯,如果把故事放在贵族们如日中天的年代,那的确有这样的嫌疑,毕竟在那样的年代,阶级压迫才是贵族们的主要特征,平民的苦难,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剧集巧妙地把时间放在了一战前后,这是个贵族制度“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们的观念、财产、生活方式乃至生命都遭受了冲击,冲击来自资产阶级、战争、科技以及革命。对贵族来说基本上是三观尽毁的节奏。当贵族们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他们身上的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的挣扎和坚守,就被凸显出来,让人认识到其中的可贵之处。
以藏族作家自称的阿来并非没有才华,也并非不反观民族性文学的价值立场,就是因为他在《尘埃落定》中试图用“无产阶级历史观”,几经丑化和歪曲藏族贵族们的人格魅力,在他的那部自作聪明的小说中,贵族被描绘成极度势利眼、奸淫无度、尔虞我诈的极具夸张的反面形象。这也是我历来反感阿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这就是《唐顿庄园》故事里最让人动容的价值。《唐顿庄园》的故事是客观而开放的,没有太多的观念。相比较于梅尔·吉布森那部民族主义倾向严重、连伦理便宜都占的《勇敢的心》,编剧费罗斯简直是克制得让人肃然起敬。
是什么让《唐顿庄园》如此迷人?
就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似乎遥远,但内心有共鸣。讲出来,就是人类的普遍故事。反观中国影视作品,《中国合伙人》里有吗?《小时代》里有吗?《甄嬛传》里有吗?那些功利的、犬儒的、扭曲的、反智的价值观,怎么可能输送得出去啊!《人民日报》批《甄嬛传》,虽说文风没怎么转变,但道理是对的。
不是国外的月亮就比中国圆,类似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
托尔金撰写《指环王》的时候,痛感大工业革命对环境带来的破坏,以及现代文明因“理性异化”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极度淡化。他渴望用虚拟的世界对抗现实的苦难,为自己找回那个温情脉脉的精神家园,以及渐渐逝去的传统价值和宗教激情。
境界何以伟大!
在电影《双塔奇兵》中,当城堡即将被攻陷时,被魔法控制的洛汉王国的国王(传统贵族)清醒了过来,面对魔王索伦(工业革命)的大军,他抽出利剑高喊:“当先祖的号角,最后一次在山谷中响起……跟我冲,为了毁灭!为那血红的黎明!”在这一刻,我警觉世界合而为一。
哪怕就是描述未来世界的科幻片,《阿凡达》和《一万年以后》就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光是制作上粗制滥造就不提了,更扭曲的是起价值立场和人物塑造——反对科学和丑化进化论。每每一想起来此前我还看过这样一部影视,对自己的回忆其实是抗拒的。
你得提供一些永恒的东西,一些人性的东西,才能获得持续的共鸣。这需要的是有足够宽广的视野和人类的普遍追索,而像当下中国影视产业——将鸡毛蒜皮的事永恒般地搁置在编剧的案头,直到发酵成“中国特色”的反人类文艺。谨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见到本土文艺工作者制作出《唐顿庄园》一样的优秀作品,让它的余声一直震颤在每一代中国人的生命记忆里。
如此这般,即使我们的物质生活远远达不到共产主义,也许我们的思想早就可以驾驭一切美好的事物了。
也许这就是《唐顿庄园》为什么如此迷人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