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期的《奇葩大会》上,青年作家蒋方舟分享了一段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话题。谁把这位少年成名的天才作家和”主动讨好”、“谄媚”这样的词汇联系起来呢?
但就是这样的蒋方舟,活了28年,忽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跟任何人有过真实的关系。
所谓真实的关系,就是你可以跟这个人去争吵,可以把自己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这个人。
但是她却没有一位这样的朋友。
她在别人面前表现的永远乖巧懂事,不给他人添麻烦。害怕和别人产生冲突和矛盾,害怕别人对自己不满意。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哪怕是在一段恋爱关系里。
节目中的蒋方舟主动卸下光环,诚恳地刨析自己:说自己从少年成名开始,有意无意的逢迎大人,甚至过分礼貌恭敬成了她28年来的唯一标签。
这样真诚的蒋方舟立刻就打动了我。因为我也感觉自己是她口中的“讨好型人格”。对她的情感能找到共鸣点。
我和室友坦白:我们说过,在彼此面前做最真诚的人,虽然我对你没有任何隐瞒,但是真的没有冲你歇斯底里的发泄过自己的情绪,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因为我害怕我任性后你会走。
而她告诉我:我把会把所有的好的坏的情绪展现给我,哪怕有时候的坏情绪不是因你而起。因为我笃信你不会离开。但是我在一段关系里始终保持后退姿态,一旦面对矛盾,我随时都想退回自己的脚步,逃到自己的小世界,所以我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走。
我们告诉对方自己过去的十几年里所有值得铭记的回忆,好的或坏的。也把对方写进自己的未来里。约定好要做今生今世为自己选择的亲人,可是我还是为自己不能在她面前放下顾虑做任性的自己而感到不解和难过。
后来,渐渐想明白:一段好的关系要包含安全感和归属感。
她确信我不会离开是在这段关系带给她的安全感,但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归属感;我确定自己不会放弃她是这段感情给我的归属感,而我的“不任性”是因为没有找到安全感。
蒋方舟在自己迷茫困惑的时候选择了独身去东京,把自己从过往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换一种姿态看待世界,细品生活。
她的《东京一年》是以日记的形式描摹社会、艺术、人生百态的,很喜欢她细腻的笔触和清醒的态度。
以下是一些书摘:
1.寂寞的人生那么长,要稀释了才能充满。
2. 在事实和真实之间探索,在充实和空虚之间犹豫,这对我来说,就是写作最大的魅力。我们被大众媒体和影视剧惯坏了,总有种幻觉,觉得危险——尤其是死亡来临之前,会有些暗示。死亡会隐隐发出气味,或是稍微调暗了我们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我们控制生存本能的神经敏锐地接收到了这种信号,然后脑海里开始浮现巨大的黑体字“前方高能预警”。
3.城市生活久了,除了无线网络信号是永恒的,其余的世界则丧失了它的永恒性。自然的宁静和理性,与人类的狂热和疯狂作对。看山看水,其实是以山水的目光看自己,看自己的短视和狭隘。
4.坐船离开丰岛,上岸前最后看一眼濑户内海,觉得海洋奇妙,它总是不断被划出道道伤痕,又总是处于完整无损的状态。海不会记得我来过,我的人生却被带到了未知的航道。
蒋方舟用她的《东京一年》和自己和解,我呢?会是在我写作之旅中与自己握手言和吗?谁知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