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912115/ebd36b87b2118d4f.png)
导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将赵国综合实力提升一个大台阶,可以说在鼎盛时,赵武灵王却挥挥衣袖,传位于幼子,专注于自己最爱的军事活动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自译部分
赵武灵王特别喜欢少子赵何,打算趁自己还在位时将王位传于赵何。
公元前299年5月,赵武灵王举行盛大典礼,将王位传于赵何。祭祀过祖庙后,亲自主持会议,任命肥义为相,兼任皇帝老师。武灵王自称“主父”(太上皇)。主父想让儿子在内主持国事,自己穿上胡服,率领将士继续讨伐胡地。打算从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内蒙古包头)向南袭咸阳。
于是假扮为使者,进入秦国,以此探查秦国内部山川地貌及秦昭襄王为人。
两人会面时,武灵王仍以使节身份相见。秦王不知,惊奇于他的气宇轩昂之形,不像是普通的人臣,心觉异样,便派人追回。岂料这时武灵王已出秦边境。调查之后发现,秦国上下被蒙蔽,大为震惊。
读书笔记
1、赵何就是前文中所提到赵武灵王做春梦后迎娶吴广之女的儿子。武灵王甚爱这个小儿子,不顾立嫡之序,直接立小儿子为王,然后去世界潇洒。在我眼中,颇似有勇有谋的老顽童。但这时传位是为何?是性格原因吗?不喜欢繁文缛节的内庭生活,专爱军旅生涯?还是想给儿子继续打江山?
2、赵武灵王与秦昭襄王的会面。后来三国中也有一则曹操的故事与此颇为相像。说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者,自认为身材样貌拖后腿,便自己装为带刀侍卫,而让一表人才的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谁料匈奴使者后来直说带刀侍卫气度非凡,是真英雄。
关于气场,我是真觉得有的。一个人做管理时间长,安排事物,任命人员,这种长久的积累,会不自觉的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表情、语气、眼神等方面。人们说的霸气,一方面是天生性格、家庭出身带来,另一方面,会经过后天培养。
3、赵国经过平中山、伐林胡之战后,战略重心要转向秦国了,着手敲打秦国势力了。按赵武灵王构想,要从秦北部进入。以赵国无敌的骑兵队,可能会联合林胡(林胡被赵国打服了),也及有可能会让义渠势力介入(义渠经常被秦欺诈)。联合韩魏楚,想想有些可怕啊,如果真是这样,秦四面受敌,十分危险。
4、还有一个细思极恐的。秦昭襄王是赵武灵王扶立的,而在这篇文章里说赵武灵王对秦昭襄王并不了解。秦武王去世后,一开始是惠文后儿子公子壮与宣太后儿子公子芾(泾阳君)争位,赢稷(昭襄王)是质子, 是赵武灵王势力介入,及宣太后想得到赵国的支持才改扶赢稷上位。
那么,赵武灵王并不了解赢稷,为什么非要扶他?我猜测,一方面可能是想加深与燕的友好合作关系,赢稷当时在燕国做质子,与燕国上下关系很好。扶立赢稷,对三家都是好事。另一方面,赵武灵王确实有阴谋,就是想搞乱秦国政府,坐收渔翁利。岂料宣太后控场能力太强,没有让赵武灵王得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