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楼部落历史悠久,是唐宋有名的三十七蛮部之一。
王府内有对联曰:“九重锡命传金碧,五马开基自汉唐。”这个对联,表明其历史的悠久。按父子连名制谱系追溯先祖,是春秋时彝族“六祖”武乍一支的后裔。
六千多年前,支格阿鲁创建的古滇王国灭亡后,部落峰起相互伐。西南彝区,出现了类似中原“春秋战国”的时代,这是彝族历史上的“尼能时代”。
两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彝族“六祖分支”后,纳楼部落的祖先生活在滇池周围。这里,在《指路经》里称为“纳铁”。分支后武乍迁入滇中楚雄,有的也迁入到红河。
而搬迁的原因,是汉武帝平定了滇池周围的部落,灭了支离破碎的古滇国,在滇池设立益州郡。纳楼先祖不服汉人管制,就离开了滇池沿着“礼烁矣莫”南下发展。
“礼烁矣莫”翻译成汉语,就是礼烁大河,意为在哀牢山下弯来拐去的大河。大理巍山县境内的一段,至今称为“礼社江”,就是彝语“礼烁”一词的汉语记音。
几经辗转,最终定居在“黑俄”(古临安今天的建水)的地方。这是南诏时期的事情,应该是宋朝定居在建水。
纳楼部落不是红河土著,红河土著是尼苏和仆拉两个远古彝族支系。先秦时代,汉文献“濮水”是因为红河两岸居住着濮人而得名。濮人,实际上是彝族先民的一部分,是支格阿鲁的子民。他们是红河地区最早的开发者,名正言顺的土著派居民。
这里也有很多部落,经过部落间的相互吞并战争,纳楼部落打败了东南面的塔甸部落和西南面的叶罗部落。从而使纳楼部落成为滇南地区人口最多,兵强马壮的大部落。
好景不长,蒙古军队的铁骑又让纳楼部落遭遇了分离。直到明军来了,才迎来彝汉通婚的时代。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纳楼部落的毕摩和土皇帝,汉人的统治者和状元举人才探讨彝汉文化的同宗同源。
改土归流的政策,使纳楼土司政权渐渐地土崩瓦解,形成了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纳楼部落的子民可以说已经和汉人通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纳楼部落,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
后面发生的龙虎会一系列事件,都由纳楼部落的武士后裔去用鲜血和生命去描写红河近代史啦。
法国人一面蚕食边境,一面逼迫清政府通商,要挟清政府让他们修了那条不通国内通国外的滇越铁路。
这是纳楼部落的后裔和红河各族人民不畏列强,敢于斗争、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的见证,创造了中国与列强斗争史上奇迹!纳楼部落的后裔,书写了红河州不同一般的特殊的历史。
纳楼部落数千年的历史,错综复杂的红河数千年历史,不是我这种没有文化的人能完全了解的。我感谢我的祖先,因为很多纳楼部落的事情是代代流传下来的。
还有,我也特别感谢戈隆阿弘老师的纳楼部落三部曲。我有空,我一定会好好研究彝族文化。我不能再讲了,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白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