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初看这个题目,我感到很诧异。这是指什么?语音语调不是要模仿的吗?拒绝模仿声音是指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聆听了闫媛芳老师的《拒绝成为“声音的模仿者”——英语思维品质培养案例分享》。
闫老师说,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是否能够感受被当作一个个真实的生命在交流?还是仅仅是一个识记单词,操练句型,理解语篇的容器?这样的灵魂发问令人震撼。闫老师想要拒绝的“声音”是指我们不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当作无生命的干巴巴的词汇、句子让学生读和识记,而是要把学生当作对话交流的对象,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调动大脑思考,聆听到学生经过思考后表达出来的属于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看法,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这种“声音”。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在课堂上只能看到一群机械的“声音的模仿者”,还是能聆听到来自孩子心灵深处曼妙的声音?我们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教”?这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高度。
闫老师提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提到我们要培养的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而思维品质的培养无疑是最难的。
思维品质是什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第5页提到: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学生应通过学习,要达到的(思维品质)总目标是--提升思维品质。即:能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推进语言学习;初步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观点;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使思维体现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思维方式有哪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想和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运用科学的逻辑规则,合理地对思维内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非此即彼”、“非真即假”
辩证思维是指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亦此亦彼”、“亦真亦假”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侧重于求异求新,敢于想象,推陈出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的新课标给出了要求。学段目标(二级为例)关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有三个层级要求,即“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理”“批判与创新”。
观察与辨析方面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对获取的语篇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对比,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能比较语篇中的人物、行为、事物或观点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从不同角度辩证地看待事物,学会换位思考。
归纳与推断方面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能识别、提炼、概括语篇的关键信息、主要内容、主题意义和观点;能就语篇的主题意义和观点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能根据语篇推断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批判与创新方面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就作者的观点或意图发表看法,说明理由,交流感受; 能对语篇内容进行简单的续编或改编等;具有问题意识,能初步进行独立思考。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背景下具有思维品质能力的人才?需要我们把这些理论知识真正践行到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所以,真正面临的困难是:研读教材,深挖教材,找能够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点”,然后设计相应的活动,通过活动达到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
具体怎么做?闫老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她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比如,科普版教材中,有关于Does Jim like computer games?No,he doesn't.He likes reading on the computer.闫老师引导学生关于电子游戏的话题,到底是好还是不好,通过谈论,辩论,最终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这个问题:某些电子游戏可以使人聪明,但要适度,过度沉迷游戏不但对眼睛有害,还会使人沉迷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影响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正常的活动。
还有,有个对话是Tom感冒了,让妈妈给他倒水喝,妈妈要带他去看医生,他又让妈妈帮他拿外套。当老师引导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om?时,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有人说认为Tom很懒,他应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有人说,这仅仅是个感冒而已,应该去上学的,多喝些水就行了。这些观点无论对错,都是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多跟读原音音频,模仿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但我们不仅仅是要学生模仿,不仅仅是让学生读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要关注文字背后的含义。我们想要通过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如何关注这些文字背后的含义?我们想要聆听到他们内心深处哪些方面的“声音”?这是新课标带给我们的思考。让我们认真研读新课标,研读教材,努力打通课标和教材,和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在课堂上践行新课标,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