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希腊哲学家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 ὁ Ἐφέσιος)提出了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这一思想实验的原型,不过彼时这一最早版本尚未引入船之概念,而是藉由著名的河流譬喻提出了关于同一性与变化的问题,即:
一个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事物在何种条件下可被持续视为同一个事物,又将在何种条件下彻底失去原有的身份?这种事物身份的丧失又是否是分阶段逐渐完成而非瞬间发生的?具体来说,在一个事物的构成部分——譬如汇成一条河流的涓涓细流——经过置换之后,其是否仍能保持自身作为这一事物的身份?
根据柏拉图(Πλάτων)在对话录《克拉底鲁篇》(Κρατύλος)中的记述与解读,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即此条河流的身份确会改变,且在每一个瞬间其皆是一条与前一个瞬间身份不同的河流。
此类观点属于“同一性的部分整体论”(Mereological Theory of Identity, MTI),也即认为一个物体的身份取决于其组成部分的身份,而各部分相同是同一性的必要条件。只有当x的每一部分皆包含于y,且y的每一部分皆包含于x时,方可认为x与y是同一个物体。
柏拉图在对话录《巴门尼德篇》(Παρμενίδης)中亦曾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不过忒修斯之船这一思想实验最为脍炙人口的版本,是由中期柏拉图主义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Πλούταρχος;后来成为古罗马公民Plutarchus)结合希腊神话提出的:
雅典英雄忒修斯(Θησεύς)经过鏖战从克里特岛返回时所乘的船,被收入了博物馆内保存珍藏。随着时间流逝,雅典人不断将腐烂的木质部件丢弃,换上更结实的新木材,直至某一时刻船内已不再余有原先的任何一个部件。那么,这艘船是否仍是忒修斯当初所乘的那一艘船?
英国17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添加了一项条件:倘若有人将这艘船所有被置换掉的废弃部件收集起来,设法修复了腐烂部分,并据此重新组装了一艘船,那么哪一艘船才保持着原船的身份,是博物馆内珍藏的还是复原的?
另有一个版本:假设忒修斯是在乘船远航的过程中不断更换所乘之船的部件,直至所有部件皆与原船迥然不同,那么他到达终点时与扬帆起航时所乘的是否仍是同一艘船?而且,假设有人拾起忒修斯抛入海中的废弃部件,据此重新组装了一艘船(z),后者的构成部分与忒修斯出发时所乘之船(x)的构成部分完全相同。此人与忒修斯一同驶入目的地港口,将船停靠在忒修斯已经置换过所有部件的船(y)旁边。那么,y与z之中哪一个才等于x?
根据“同一性的部分整体论”,用所有原部件重新组装的船(z)才拥有忒修斯之船的身份,即x=z。问题在于,这意味着忒修斯在航行过程中更换了船只,然而在自起点至终点的航程中忒修斯从未离开这艘船;他在整个过程中只乘过一艘船,x=z却要求他在此过程中乘过至少两艘不同的船。
另有观点认为忒修斯起航时与到港时所乘的是同一艘船,即x=y。问题在于,已知y、z这两艘在目的地港口并排停靠的船只不应相等,即y≠z,那么倘若x=y,则x≠z。然而x的每一部分皆包含于z,z的每一部分亦皆包含于x,又如何能说x≠z?以上便是忒修斯之船这一逻辑悖论的一些主要形式。
涉及领域与主题:形而上学(metaphysics);同一性悖论(identity paradox);逻辑悖论(logical paradox);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逻辑学(logic);怀疑论(skepticis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