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同读一本书《潜规则》第三周总结

同读一本书《潜规则》第三周总结

作者: 过有准备的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9-12-21 16:51 被阅读0次

    姓名:明珠

    时间:2019.12.21日

    思考题

    一、“潜规则”是几方关系?你如何理解?

    潜规则是三方关系,交易双方再加上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双方进行私下交易的时候是两个主体,但是当他们隐蔽这种交易的时候,就变成以正式制度为对手的一个联盟。隐蔽本身就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存在,反映了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的存在。

    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二、请结合张宏杰版的《朱元璋传》和《曾国藩传》,分析为什么朱元璋和曾国藩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潜规则”屡禁不止,反而大行其道?

    《朱元璋传》书中:宫廷的花销费用,最终是由底层社会来承担的。官府的搜括,自己种的粮食已有一大半要交给国家。这尚是国家正式规定的税收,各地政府的层层加税还不在此例。中国官僚阶层对广大农民的剥夺,远远严酷于欧洲的庄园主。

    《曾国藩传》书中:然而官场的潜规则是,上级的本分是严 格律已,宣布禁令,下级的本分却是必须过格招待,不遵守这些禁令,这才叫“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特别是曾国藩苦熬了这么多年,终于获得总督职务,军官们都是发自内心地高兴。所以曾国藩到达横坝头时,他发现各营仍然在江边列队迎接,而且还放起了鞭炮。

    曾国著十分不悦,立刻再次写信给杨载福、彭玉麟,恳请他们不要再搞这些仪式。下属们这才确信,曾国藩的上封信不是官样文章,因此这次要求得到了不折不扣的执行。以后曾国藩再到哪儿,下属就不再摆什么仪式。曾国藩以这样的举动,为自己的总督生涯开了个好头。

    成为地方大吏后,曾国藩还遇到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那就是如何处理北品身在官场,你想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因为官员送礼,送的不光是钱,还是人情。你一点儿不收,就显得你“不近人情”,这不符合曾国落“和光同尘”的作风,也不利于他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所以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他会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样价值最轻的收下来。

    威丰十年(1861),曾国藩派人把家眷从湖南接到安徽。以前曾国潘一个人住,到哪儿都对付一下就行。现在一大家子来了, 就得简单装修一下房间, 布置点儿家具。庐州知府唐景皋知道了这个情况,就给曾国藩送去了大批居家日用之物,从家具到被褥,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有。

    这是官场的惯例,因为庐州知府就驻在安庆,官场上通常都是由驻在省城的地方官为总督布置总督府。曾国藩本不打算让下属来准备,但是东西已经送来了,曾国藩又不忍心违了下属一片心意,于是将其他东西一概推却,只收了草席七领。

    督抚们靠他们的权力,借口办公经费不足,通过“勒索下属”来自肥,让他们每年送上固定数额的钱款,就形成了“陋规”。清代官场的基本生态是大鱼吃小鱼。总督巡抚吃他直接主管的下级,布政使、各税关、粮道衙门和盐政衙门。布政使、粮道衙门则吃他们的下级,各州各县。各州各县吃什么呢?“小鱼吃虾米” ,他们吃老百姓。

    州县等基层政府同样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县官要负责给师爷、书吏和衙役开工资。所以他们就以办公经费不足为由,向百姓收取国家税收之外的附加费。因此羊毛出在羊身上,大清帝国各级官员的“陋规”其实都是百姓的血汗。

    从办公经费不足的角度看,收取附加费开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演进,陋规越来越“丑陋”。因为这份收入官不举民不究,皇帝也不好深管,所以是肥己营私的最佳空间。于是,本来收一万两就可以满足公用,他会收两万两、三万两,甚至十万两。多余的部分,装入私囊,或者送给上级。

    因此陋规盛行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官员集体腐败。陋规的滋生和恶性发展,使得地方政府形成了从督抚到司道到知府再到州县的分肥体制。在你赠我馈中,整个官场编织成一张张关系网,官官相护,盘根错节,结成利益集团,牢不可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读一本书《潜规则》第三周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yg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