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无门关》是宋代高僧无门慧开从历代禅宗祖师的传记中选出48个公案编撰而成,用来作为门人修行的教材,并献给当时的皇帝宋理宗参悟。禅宗公案是对僧人参禅悟道过程的瞬间记录,篇幅短小,浓缩佛教义理精髓,但是令人费解。对公案的参习是僧人提高修为的辅助手段,但并非必需,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僧人印证自我修为的参照物。在公案面前,修行人的修为水平无所遁迹。不过,从古到今还是有层出不穷的人解读公案,目的我想还是为了验证自己所学,并与同道交流,以期得到提高。似也应了佛教追求“无所得”的理趣吧。末学才疏学浅,谨对无门关的公案做个推敲,以验证所学,并回向给同道中人。
原文:
第2则 百丈野狐
百丈和尚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
老人云:“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
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
师令无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言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人病,何故如是?”食后只见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
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檗便问:“古人错只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
师云:“近前来,与伊道。”
黄檗遂近前,与师一掌。
师拍手笑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无门曰:不落因果,为甚堕野狐。不昧因果,为甚脱野狐。若向者里着得一只眼,便知得前百丈赢得风流五百生!
颂曰: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推敲:
此案谈的是佛教的中观思想。沉空、落有都不对,而应取中道。沉空就堕畜生道,落有反得解脱身,正是空有不二,同时存在,不可偏废一端。
无门说: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正是此意。也就是百丈所说: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他想提醒黄檗:你以为狐狸没有佛性吗?无门故说:若向者(这)里着得一只眼,便知得前百丈赢得风流五百生!
一念生,即堕畜生,一念灭,恢复人身。即生即灭,即灭即生,刹那生灭,不生不灭,生灭不二。黄檗的提问相当于前面百丈的话白说,所以百丈拍手失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