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无门关》是宋代高僧无门慧开从历代禅宗祖师的传记中选出48个公案编撰而成,用来作为门人修行的教材,并献给当时的皇帝宋理宗参悟。禅宗公案是对僧人参禅悟道过程的瞬间记录,篇幅短小,浓缩佛教义理精髓,但是令人费解。对公案的参习是僧人提高修为的辅助手段,但并非必需,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僧人印证自我修为的参照物。在公案面前,修行人的修为水平无所遁迹。不过,从古到今还是有层出不穷的人解读公案,目的我想还是为了验证自己所学,并与同道交流,以期得到提高。似也应了佛教追求“无所得”的理趣吧。末学才疏学浅,谨对无门关的公案做个推敲,以验证所学,并回向给同道中人。
原文:
第10则 清税孤贫
曹山和尚,因僧问:“清税孤贫,乞师赈济!”
山云:“税阇梨!”
税应:“诺!”
山曰:“青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
无门曰:清税输机,是何心行?曹山具眼,深辨来机。然虽如是,且道:“那里是税阇梨吃酒处?”
颂曰:贫似范丹,气如项羽。活计虽无,敢与斗富。
推敲:
这段公案反映了禅林中僧人访学时的风格。访学者一般都会给被访者下套,出个难题,考验对方的水平,如果对方接不住,也就没必要再在那里耽误时间,而另寻高明。
清税和尚去曹洞宗联合创始人曹山本寂那里访学,抛出了一个暗含杀机的问题:在下孤贫,请老师周济。和尚不置家产,饿了可以托钵,冷了可以化缘,哪里需要向别的和尚要救济?可见这里的孤贫不是物质上的,而是请曹山指点开悟之道。
曹山和尚以禅林常见的方式应对,唤起对方的反应后,提醒他:你得了青原行思的佛法三昧,却还说不得要领。
无门点破说:清税故意输掉先机,他是怎么想的?曹山应对老道,当机说法。你且说说税老师是在哪里悟得佛法的呢?
接着无门自问自答,暗示就在人的自心。它不落实有,气势如虹,遍含十方一切国土。这“无”蕴含着一切“有”,怎可说贫?
它本自具足,何用求人?它就在当下,何用遮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