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无门关》是宋代高僧无门慧开从历代禅宗祖师的传记中选出48个公案编撰而成,用来作为门人修行的教材,并献给当时的皇帝宋理宗参悟。禅宗公案是对僧人参禅悟道过程的瞬间记录,篇幅短小,浓缩佛教义理精髓,但是令人费解。对公案的参习是僧人提高修为的辅助手段,但并非必需,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僧人印证自我修为的参照物。在公案面前,修行人的修为水平无所遁迹。不过,从古到今还是有层出不穷的人解读公案,目的我想还是为了验证自己所学,并与同道交流,以期得到提高。似也应了佛教追求“无所得”的理趣吧。末学才疏学浅,谨对无门关的公案做个推敲,以验证所学,并回向给同道中人。
原文:
第9则 大通智胜
兴阳让和尚因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时如何?”
让曰:其问甚谛当。“
僧云:“既是坐道场,为甚么不得成佛道?”
让曰:“为伊不成佛。”
无门曰: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圣人若会,即是凡夫。
颂曰:了身何似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推敲:
这段公案讲的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即菩萨入世度众生的慈悲精神。为什么大通智胜佛历经十劫坐道场修行,却没有成佛呢?因为他只知不会,执著于佛相,反而成不了佛。这是《金刚经》宣讲的实相非相的理念。
无门说,大通智胜佛只是从凡夫位悟到圣位,这叫“知”;而他不知道从圣人位下到世间去度众生,这叫“会”,是佛性的运用。所以他不成佛。
无门用谒颂总结说:放下身不如放下心,放下心自然就放下了身,如果身心都放下了,也就自由了,就像当了神仙以后,哪还执著于当人间的高官呢?得了道以后,哪还执著于佛相(法执)呢?早已脱去名相,来去自如,成佛便成佛,度生便度生。缘起性空,身心任运。得大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