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
今天读余秋雨先生第四本作品:《千年一叹》,这本书创作于1999年10月-12月,这本书写在余秋雨应邀参与香港凤凰卫视世界古文明实地考察的节目,每天以一篇“日记”的方式写下考察的思考。
吉普车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如此一路潜行,我来不及细看,更来不及细想,只能每天记一篇日记,通过卫星通讯发送到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纸,让广大读者一起来体会。但在这样的险路之上,连记日记也非常困难。很多地方根本无法写作,我只能趴在车上写,蹲在路边写。渐渐也写了不少,我一张张地放在一个洗衣袋里,积成了厚厚一包。
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危险地段时,我把这包日记放在离身体最近的背包里,又不时地把背包拉到身前,用双手抱着。晚上做梦,一次次都是抱着这个背包奔逃的情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结果都一样:雪花般的纸页在荒山间片片飘落,匪徒们纷纷去抢,抢到了拿起来一看,却完全不认识黑森森的中国字,于是又向我追来……
作者带着多年来的积累的线索,周游在世界文明之上、穿越在现代战争的废墟之中,最后在1999年12月31日返回中国,由此得名:《千年一叹》。
2、阅读难度:3颗星
读这本书本身并不难,但是要准备好足够的时间,因为书中每天的旅程都会让你惊喜,有对希腊文明的反思、有对埃及文明的疑问、还有对中东文明与现代战争复杂的思索和叹息,更有千帆过尽之后对中国文明幸存的分析与庆幸。
作者说:熟悉我文风的读者,也许会抱怨这本书的写法过于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那就请原谅了。执笔的当时完全没有可能进行润饰和修改,过后我又对这种特殊的“写作状态”分外珍惜,舍不得多加改动。我想,匆促本是为文之忌,但是,如果这种匆促出自于一种万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千年一叹》成书15年之后,我在广州某大学的图书馆里面,两天看完所有,并且同样引发了阵阵叹息,我想最难得的是什么呢?是在旅途中还能记录思想,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再也无法复制的,后来我在去骑行的路上也尝试着记录文字,没能坚持每天完成,深感这种遗憾。而作者是在恐怖主义盛行的中东地区也要保持每天的记录,可想而知这本书的珍贵。
3、春幸启发:
千年一叹,惊叹的是与众多早已湮灭的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居然能够五千年延续至今。
中国历来内战不少,但内战各方都只想争夺文明的主导权,而不会废除汉字、消灭经典,因此中华文明没有遭受到根本性的伤害。中华文明也受到过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但它们都算不上世界级的大文明,与中华文明构不成文化意义上的等量级对峙,更不能吞噬中华文明。最后,反倒一一融入了中华文明。
文明的体量,包括地域体量和精神体量两个方面。中华文明的精神体量,未必高于其他古代大文明,但一定比周边少数民族所承载的文明高得多;中华文明的地域体量,如果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加起来,比其他古文明的地域体量总和还要大很多倍。也正因为这样,它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没有陷于枯窘,还经常在域内进行大迁徙、大移民,躲过了很多毁灭性的灾难。
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粗粗一想,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这本书写在20世纪末尾,21世纪开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这种惊叹也给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在23年之后的今天回看,其实发现一切幸福都我们亿万人民的奋斗中产生,文明的延续落到千家万户无非是除夕夜家家户户团圆的灯火。
4、精彩段落:
在这些石柱开始屹立的时候,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几乎同时在东方思考。而这里的海边,则徘徊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公元前五世纪的世界在整体上还十分荒昧,但如此耀眼的精神星座灿烂于一时,却使后世人类几乎永远地望尘莫及。这就是被称为“轴心时代”的神秘岁月。
迈锡尼这座山头,活生生地堆垒出了一个早期文明的重大教训。那就是:不管是多么强悍的君主,多么成功的征战,多么机智的谋杀,到头来都是自我毁灭。不可一世的迈锡尼留下的遗址,为什么远比其他文明遗址单调和干涩?原因就在这里。
唯一让迈锡尼留名于世的人,不是君主,不是将军,不是刺客,也不是学者,而是一位诗人,而且,他已经失去视力。因此,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形式上的胜利者,只属于荷马。历史的最终所有者,多半都是手无寸铁的艺术家。
人类真正的奇迹是超越环境的。不管周边生态多么落后,金字塔就是金字塔,让人一见之下忘记一切,忘记来路,忘记去处,忘记国别,忘记人种,只感到时间和空间在这里会合,力量和疑问在这里交战。
世界上没有另一座城市遭受过这么多次的灾难。它曾毁灭过八次,即便已经成了废墟,毁城者还要用犁再铲一遍,不留下任何一丝痕迹。但它又一次次重建,终于又成了世界上被投注信仰最多的城市。
犹太教说,这是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也是他们的宗教圣殿所在;
基督教说,这是耶稣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当然是无可替代的圣地;
伊斯兰教说,这是穆罕默德登天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因此有世界上第一等的清真寺。
三大宗教都把自己的精神终端集中到这里,它实在超重得气喘吁吁了。
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乘虚而入。于是,神圣的耶路撒冷,在现代又成为最大的是非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