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文心雕龙》作者: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作者: 【南朝梁】刘勰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2-08-06 00:36 被阅读0次

    。。ISBN: 9787551823937

    。。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全书由五十篇文论组成,分别论述文章写作的总原则、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和基本要求,并评鉴了自先秦至南朝宋、齐间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版《文心雕龙》由台湾师范大学已故教授王更生全文翻译。

    。。作者简介 。。

    刘勰(约465—约532)

    字彦租东莞郡芭县人。南朝梁时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少时家贫,依名僧僧祜学习佛家理论。曾得到宰相沈约推重,授奉朝请,历任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职。晚年出家,法号慧地。

    著有“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王更生

    台湾师范大学已故教授。一生勤于研究,学术著作颇丰,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卓有贡献。

    。。短评。。

    #

    像我这样古文功底几近于无的,阅读起来只能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本来想同时比对上海古籍的辑校版本,但微信读书上对照古今释义捋一遍都很吃力了,也没有串联上下前后,细想刘勰究竟在说些什么,基本等于是看了个寂寞。但仅仅是遣词造句、骈散使用,已经能使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文字之美。文中以摇笔散珠一说形容张华,拿来形容此书,倒也合适。刘勰给我的感觉,始终是一个慕尚正统的文人,对于文学的审美,往往注重其教化社会与讽喻政治的职能。那么,希望我早点买几个版本的实体书,希望我求实地把实体书看书,希望我有所收获。

    #

    中国古代的文士,理想都是文名流传于世。所以我们现在才有机会手捧那么多珍贵的智慧结晶。现在的文化人,想的都是如何哗众取宠赚尽噱头。正如刘勰所说的,世情与文风相互影响。我们现在的书为什么那么浮躁,因为这个时代就很浮躁。正可以说是浮躁得无比恰当。

    以前我读小说,尤其是现代的一些长篇小说,总觉得读来索然无味,读过就随手一丢,书都不想保存。我一直不晓得这是什么原因。读了《文心雕龙》之后我终于明白,原因,这就是刘勰所说的,没有余韵。太直白太琐碎了,一点留白都不丢给读者,自然是看了就看了。

    然后我才终于晓得为什么我读了《海上花》,明明读第一次的时候连人名都弄不清楚,却依然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于是反反复复的读,反反复复的去回味书中的那些人事,那些场景,那些对白。

    而这种回味和欲罢不能,就是因为韩邦庆的“留白”,他的春秋笔法。是张爱玲还是骆玉明说的,没有留白的文学作品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张爱玲的小说也很有余韵,第一次不觉得有什么,却可以吸引你反反复复去读,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都是崭新的。

    其实,《金瓶梅》和《红楼梦》也显然正是因为它的余韵和留白,才达到中国小说创作的高峰。

    另外《文心雕龙》里还有一份观点,就是行文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刘勰说要达到减一字影响意思的效果,不要冗繁。回想我最近读了一些颇负盛名的外国小说,犯的都是冗繁的毛病,怪不得我不喜欢。其中就包括《在路上》-----废话真多。作者还大言不惭说他要的就是絮絮叨叨的效果。海明威也是美国人啊,按理说有了这么个师傅,难道美国人就不能好好学习一下吗?总是想哗众取宠吧!其实国内小说《长恨歌》也严重犯了冗繁的缺点。另外我一直觉得王安忆写东西完全不注意汉字的音律美。我小时候写作文就晓得有意识的避免在几百字以内尽量避免重复使用任何相同的词语。惊喜地发现关于这点,刘勰也说了。嘻嘻。倒是王阿姨,一本三十几万字小说几乎用的都是一个句式------”这是什么什么的”,受不了。

    《文心雕龙》里反对以诡异的字句或者形式来故弄玄虚。这点我深为认同。平生最讨厌那种神神道道的小说。发现《金色笔记》就是这样的小说。村上的小说大概也都属于此类。有什么咱们不能好好说吗,干嘛南腔北调的。

    我忽然发现,张爱玲的小说简直非常符合刘勰的审美观点呢!

    我觉得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写的地地道道的中国风情好看。喜欢那种留白,喜欢余韵,喜欢听地道的中国话。

    不过,《双城记》除外,呵呵。

    #

          大学的时候,常喜欢抱这些巨册书在图书馆里招摇,严肃的表情似乎真的是一位颇有修养的研究者,其实我没有读过文心雕龙,然而在我打算读的时候,就死啃范文澜的注,即使看的稀里糊涂,不过到正纬一篇便大发感慨,写数千字论文一章以志心得,不仅如此,还红这个脸递给老师看,现在想起来老师那似哭非笑的表情,才明白,当时他心理不知是怎么来看我这个愣头青的。至于读义证,心理也是如此,以为不读这厚册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水平,于是埋头苦读,最终茫然流产。

       如今平和,到也肯低下头来先读读周振甫老先生的注和译,到反而觉得意思明白多了,或许在感觉有些不多,再去翻看义证,竟感觉所谓义证道也没觉得证到了什么,只是资料上的确搜集了很多,对于某些简单的文学理论,作者不惜搜罗各代文学作家的言谈来加以佐证,而对于文本中我有疑惑的地方,则往往付之缺如,比方说关于风骨的问题,范注则直采黄侃说,周书也语焉不详,至于义证所引证本源,都是资料性的罗列,没有具体总结性的概述,或是有那么一小段,也是隔靴搔痒,你看也不甚明白,大概是我水平不够,只是在后来读徐复观的文心雕龙研究,对风骨原原本本说的非常简练明白,我才明白,不是我看不多,很多人基本是“与自也昏昏,而欲人也昭昭”。宏富的资料很多时候只是吓人的资本,就如用一百种语言说我爱你一样,至于爱不爱你,那是另外一种态度了,当然很多人呢或许在说到五十五种的时候应该已经感觉到爱了吧,正如我在大学时候读乾嘉诸老的东西,总感觉到自己很牛逼,很懂,现在看来,其实什么都不不懂,回过头来,还的实实在在的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乃至于要读杨伯峻的注解。

        读书当然要讲究版本,但对不同的版本的利用方法是不一样的。读书要谦虚,做学问也不要说大话,有些学者一列数目,就是大部头的来吓人,其实是大可不必,甚至可以先读读白文,或是简单的注解本,这样有个百分之七八十的了解,然后是带着种种质疑再去查阅资料,关注名家的解说,也未必要去看专著,专著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形式,而没有真正的内含,相反是有些学者尤其是台湾的老一辈学者的小论文,或许常常让你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真如我读徐复观的文章,在重新审视文心雕龙,往往让自己欣喜若狂。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心雕龙》作者: 【南朝梁】刘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dr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