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智慧

作者: 天涯侠仙_3209 | 来源:发表于2022-07-17 23:41 被阅读0次

    一、“仁”

    仁是人原本的心,以敏锐直觉流露于外。仁者的生活,是人原来的生活,听凭当下的直觉,不是学习理智,努力习惯的矫揉造作的生活。仁,分问仁、亲近仁人、仁极容易作、仁极难做、违仁、不仁。仁是生命的直觉,生命合适的理,表现为慈爱、柔嫩、真挚、敦厚、慎重。要使生命合乎自己生命之理,不是难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恰恰好,难。离了丝毫就成了违仁。


    人心,不走原来路。见到一个可怜的人,直觉想帮他。习惯和理智,让你有防备心,助人念头搁置下来,仁心被牵制。心落在别物上,看不见当下,不自然,是不仁。

    二、“乐”

          乐的态度是安和自在。到达乐,有两个途径,向外找,满足欲求;取消欲求,取消问题。问题,可以不成问题。乐者,是生机的活泼,是生机畅达,生机畅达有两条件,调和,新波澜。儒家的生活,不需要找乐子。乐不找,放下找是乐。人感受到快乐。“仁者不忧”,仁者的生命是自己出来的,不用外面去拨动。乐有三种,与苦对应的乐;依赖于环境的乐;无条件的乐。孔子的乐是无条件的乐,无论贫富贵贱,一样开心。

    三、“讷言敏行”

          讷言敏行是少说多做。多言,“恐人陷于不仁”,不仁者,是对许多事不觉得不安,习惯就陷入了不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的比做的多,是很羞耻的事。“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讲话表情谄媚,丰富,辞令华丽的人达到仁的不多。

    四、“看自己”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为兴趣学,为人是为利益学。为己不自私,为人自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有问题自身找原因,小人有问题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五、“看当下”

          当下即心,看当下是心在心那个地方,盯住你的心。心是生活中的决定部分,心与生活不能分开,人心容易滑脱。“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当出门的时候,仿佛是见重要的人一样,保持心在这儿,不会心不在焉,注意对方的言行,心在当下是仁。做到老实人和小孩的状态,就生活在看自己,看当下的状态。

    六、“唯心”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别瞎琢磨鬼神、生死的事情,唯心和看当下唯物的态度相反。人,情志不安,心中觉得痛苦,想求得安慰。有时,将私心无限放大,不是孔子提倡的态度。

    七、“毋意必固我”

    孔子有四件事不做,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毋意,不瞎猜。毋必,通权达变,根据事情的状态,调整做法。毋固,不固执己见。毋我,不以自我为中心。

    八、“非功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做事是非功利的,不问对社会有没有帮助,对他人有没有帮助。非功利的生活是凭借趣味,依靠直觉和内心的良知。追求功利,失去生活的乐趣,丧失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取决于人的和乐心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dr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