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那些能把事儿做好的人都特能坚持。和他们有过一些接触以后,突然间发现他们的世界已经没有坚持二字了。我们总觉得他们在苦逼的坚持,其实人家正自顾自地乐着呢,甚至到了谁拦他就和谁急的地步。
最近在口语课上认识一位小伙伴,从她身上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15岁考入一所名牌大学,专业技能足够好,在大学一直呆到博士毕业然后留校任教,做过很多大型项目。当我听了她的经历后,简直佩服得不要不要的,心想太牛逼了。现在由于研究需要,所以她需要恶补英语,后来我们就成了互相督促的搭档。一开始觉得她在学业上那么厉害,做其他事儿肯定不会太差,我们就互相抱团取暖。但事情往往不是我想的样子......她每天都极不情愿的去打卡,从来不放过任何一次休息机会,到目前为止已经间歇了半个多了……我很好奇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和她聊过很多次,才知道她对自己的专业是狂热的喜爱,即使每天写代码到半夜,也是非常开心的,完全不用任何人督促。而对于英语,她打心里就排斥,每次告诉自己要坚持学英语,都无比痛苦,甚至多次想要放弃。
我一直以为这是可以通过外力改变的,但到三个月了,效果越来越差。突然间想到我对写作的接受过程也是这样的(甚至比她还要曲折),从开始排斥到现在找到乐趣,用了整整一年......突然间就特别理解她了。今天读<<影响力>>,再想想自己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慢慢地就找到了答案。
社会科学家已经确定了一点: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朋友学英语,老师及同伴都在监督她,但她内心根本就不想学,所以即使开始也很难持续下去。一开始学写作也是,周围所有人都在耳边强调它的重要性,可我就是感觉不到呀……外界造成的压力,让我断断续续地写了几篇,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心理学家指出内心变化一旦出现,就跟当前的环境不挂钩了,它能涵盖所有相关的环境;并且变化能发挥持久的作用。后来自己找到了写作的根源,不用督促,每天都会主动用文字来记录生活。心中想法不一样,带来的结果也是天差地别,真是一念一世界啊……
所以当我们做一件事儿需要告诫自己坚持时,请停下来问问自己内心是否真的接受它了(通常都没有打心底里认同)?这时候就要回过头去想明白我为什么非这么做不可,给自己设置一个美好的愿景(内心真的认同的愿景),这样就不会像以前那么痛苦了。
别再苦哈哈,臭哄哄地坚持了,因为这样做好事情的概率不大,还苦了自己,先想明白为什么要去做它会比较好。慢慢地你会发现你的世界也没有坚持二字了,能做好的事儿也越来越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