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礼仪知识菩提树下
以‘复’为例,小谈‘仪节’与‘仪义’

以‘复’为例,小谈‘仪节’与‘仪义’

作者: 神威上将军 | 来源:发表于2016-09-30 17:15 被阅读21次

          看过文物鉴定的人大概都知道,考古专家时常会说这样一句话,“这件东西不对”,这算是着实让人惊讶的一句话,其实仔细想想这并不难理解,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我们是中国人,礼仪之邦的继承者,“名正言顺”,“师出有名”之类的话就昭示了这一点。古人做器,不管是日用器,装饰器,礼器祭器明器都是有讲究的,它必定要阐述一定的意义,这器物才是对的,合乎规则的。

          说到传统,姑且撇开礼的优劣,我觉得小谈下‘仪节’和‘仪义’还是很有必要的。举个例子,古代皇帝驾崩,或宦官或皇子总会站在屋顶上鸱吻处一边手持龙袍摇摆,一边向四面八方呼喊“上位复”,说皇帝的例子太大,稍换一下,同样的状况发生在平民的身上,家人们亦有类似的动作,站在屋顶上,面北,一边摇晃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一边呼喊死者的名,注意是名不是字。  为什么? 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它表现了一定的‘仪节’,表达了一定的‘仪义’。不管是在屋顶上怎么站,干什么,说什么,这都是仪节,准确点儿,丧礼开始了,其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仪节,这两个相似的动作都是“复”,仪节“复”就是为死者招魂,这便是“复”这个仪节的仪义。

    上位复(为国王招魂)

            有人可能会说“无聊,人哪有魂?死了的人怎么可能再复活?”,斯言诚是,可是别忘了,古人没有 Marks ,没有像你一样普及过九年义务教育,更何况,假使在现在,有人新死,谅你你也丝毫不敢出言不逊,告诉他的亲人故友“省省力气吧,人都死了,葬礼上那一些完全都没有必要!”。

           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天依然如此,广义上文化习惯与精神传统就是‘祀’,经济军事就是‘戎’,文武之道,于国于人,缺一不可。‘祀’中就包含了‘仪节’和‘仪义’,国事我们很难参加,但生日,婚礼,葬礼总有吧,即使你没经历过,那也至少应该参加过,‘仪节’和‘仪义’是我们注定摆脱不掉的。

          不可否认,‘仪节’和‘仪义’是人为的,人解释的,但我们要清楚一点我们有历史,我们的祖先们不是傻瓜,他们的所作所为必定也是经过思考的,一定意义上讲,‘仪节’和‘仪义’是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以往的追忆,对所凭的报恩。古礼有“吉凶军宾嘉”之分,丧礼就是凶礼,祭祀就是吉礼,冠礼婚礼就是嘉礼,人们不会无故的做一些事,事出必有因。

           接着那个例子,之所以丧礼要举行“复”的仪节,主要来自于古人对生命的认识,身体者,躯干为身(包括头,例可见汉初吕后致戚夫人为“人彘”一事),四肢为体(四体不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虽身体完好,或身/体残缺,人依然存活,那么‘魂’的观念就出来了,人死即是‘魂’离开身体,成语魂不守舍也说的是‘魂’会移动的意思,至于“魂魄”的‘魄’,暂不讨论。面北实际上也是思想,北阴寒,不可知不可至,所以“北冥有鱼”你也见不到,北方或是魂之居所,而王魂强盛,或四方皆可行。

           古人缺乏抽象思维,缺则补,残则复,既然构成人的‘魂’离开人就会死,那把它恢复原状,‘复’一下人不就可以活过来了,虽然不可能(假死的除外),但这思想却很强大,古代世界可以说都有,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古王朝时期的人们甚至认为‘灵魂’会一直徘徊在亡者身旁,只要身体不被损毁,复活只是时间问题。这都是思想,准确点来说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哲学的母亲。礼重在‘礼义’,花点儿心思去理解它们不是‘封建’,而是理解人类的童年,理解他们的伟大。

          我们有时总觉得自己知道很多很多,其实不然,看见有人在做一个已经很久很久不曾出现过的‘仪节’,不要嘲笑,自诩为文明人的嘲笑者,还是好好思考会儿吧,为什么要那么不厌其烦的做那样的事?为什么它在我们的世界里?这里面‘仪义’或许就像童年时的你,不曾知道你终将老去,死去,或许探究意义才是我们活着的终极奥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复’为例,小谈‘仪节’与‘仪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fr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