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力量9(以《论语》章句为例)
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说:“讲究信用而合乎义,就不会食言;恭敬而合乎礼,就能远离耻辱。不失去可信赖的源亲,则可谓宗。”)
这一节的内容,也颇有争议。我主要参考了杨伯俊《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和钱穆《论语新解》。
整节三句话,在结构上类似,属于同构转化式的并行结构。
“信近于义”,和“言可复也”,是因果性的串行结构,而二个部分本身也是串行结构。用符号表示:(信+近于+义)+(言+可复)。
2、第二句“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跟第一句构造上是一样的。第二部分省略了一个主语,把主语放进去,分析如下:(恭+近于+礼)+(主语+远耻辱)。
3、第三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一句在理解上争议最多,不过我们这里的注意力,不在原句的思想意义上,而在其思维结构。这样,可以发现,这一句跟前两句,在结构上是同构的。但二部分都省略了主语,把主语加上后,分析如下:(主语+不失+其亲)+(主语+可宗)。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不求饱食终日,也不求安居舒适,做事勤勉,言语谨慎,跟从有道之人,以匡正自己,这样就是好学。”
整节说了四种情况,应该都是好学的君子所必具的品性,因而是必具性并行结构。
前二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都是否定式串行结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三句,敏于事而慎于行,是个分叉的并行结构,分别说了二种情况,也是必具性并行结构。(敏+于事)+(慎+于行)。
第四句,就有道而正焉,是个因果性的串行结构,就有道为因,而正焉为果。(就+有道)+而正焉。
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样可以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然富裕却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子贡提问的贫和富是二种互相排斥的情况,因而是排斥性并行结构。贫而无谄和富而无骄其自身,又分别是一种串行结构。
孔子提出了二种情况下的另外反应,作为对比。因而,孔子所说的内容,也是排斥性并行结构。
接着,子贡从夫子的答案里,想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种思维跨度挺大。他之所以可以从贫富境遇里的处事态度,想到了切磋琢磨的工艺,是因为他发现了二者之间的同构性,因而这是思维的同构转化性关联。
孔子看到子贡从贫富境遇中的处事方式可以立即想到《诗经》里的切磋和琢磨,心中大喜,感慨子贡的机敏,说出了又一句滴水见大海般对思维模式的提炼总结:告诸往而知来者。
告诸往而知来者,就是从既有事实,推知未来。这是一种预见式的离场思维。之所以可以预见未来,在于过去与未来之间有同构性关联。发现这种关联,就可以预见可能的未来情境。
未来与过去之间是串行结构,而同构性事件之间通常并无串行关联,也无接触性关联,因而,从无接触性的同构性关联,推知时间上前后接触的串行关联,这就是离场思维的超越性优势。
6、这一节里面,基本没有新的思维模式出现,只是前面接触过的模式的重复或者叠加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