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安事变的记载中,如果是编年史,通常顺带写下一句:1936年12月12日,蒋孝先在西安事变中被杀。
本来,无论如何,孝先是不会死的,虽然是乱世,但人家是委员长的嫡系,虽然事变,乱枪也死了几个,但人家是副侍卫长,何况还不在枪战中。
但偏偏被干掉了。
要说,能在历史中留下名字也算是幸事,客观讲,不容易。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些一开始走在前列的的人,去东方莫斯科大学,去伏龙芝军事学院的等等,未必能留下名字,不是站错队不得不消退就是动摇太早被淘汰。
但蒋孝先根正苗红,他是总裁的嫡系侄孙,堂兄蒋周益的孙子,适逢老蒋主持黄埔,那就一点问题没有,黄埔一期。这不算什么,只是机会好时机巧,毕竟人家毕业于浙江第四师范学校,论学历,说得过去。
但是要说起开挂,全凭这个,估计我说了你也不信。
干的是宪兵,这个你懂,安全还有权势。
1928年任宪兵第1团第1营营长。
1930年曾赴日本考察宪兵业务,回国后任宪兵第3团上校团长。
1933年升任北平宪兵副司令。后调回南京,任蒋介石侍从室组长,相当于副侍卫长。侍卫长是钱大钧,但估计也不真把他当副手看。
如果一直混下去,天子门生家嫡得不能再嫡,中将上将,没问题吧。就算留在大陆反戈一击,或者起义,政协委员也是妥妥的。起码,遗孀袁静芝,后来是宁波市政协委员。
但是,他死了,死的无厘头的很。
1936年12月11日晚,张、杨二人为了搞事变,稳住一帮大员,在绥靖公署安排了一个饭局,请吃饭,还有堂会。挺热闹,蒋孝先呢,居然蹭饭去了。
其实说穿了,是不合适去的,毕竟不是中央大员,但是,架不住人家想去,架不住人家是委员长的嫡系子弟,副侍卫长,总不能赶出去吧,说不得还得好说歹说伺候着。
这也就算了。
吃了饭、听了戏,孝先侍卫长没有尽兴,又麻将到早上4点多钟,才回临潼,这一趟西安临潼的,可也不容易。但是就那么寸,正好和赶赴临潼执行捉蒋任务的孙铭九碰上。
东北军胆大包天的兄弟只听说委员长必须是活的,其他人没说啊,假公济个私吧,白凤翔说:“把他弄下来给拾掇了。”
这是怎么回事?西安事变没死多少人,更没有大开杀戒,何况还是委员长的嫡系子弟。孝先同志碰上抓捕部队也不至于死,何况,一看架势不对,就很老实。但是平常的一些做派,看的不舒服人可多了。
主要是,不知天高地厚,对张学良指手画脚,对张手下人说,你告诉张副司令,西北的剿共任务如不愿担当,就退出西北,不要误了大事。
张学良闻言大怒,蒋孝先有什么资格教训我!这个当了家的富二代,脾气更大。
一个后生小子,也不看看张学良对蒋统一中原的大作用,也不看看老蒋对张的百般笼络。知道蠢不拉几的为主子出气。在北京做宪兵团长的时候,百般刁难东北军的人,也不是一两次。
很多时候,人对狐假虎威的人的痛恨是超过对主子的,要拍主子马屁的人,横起来也比主子狠。
于是,gameover,结束。
事后,毕竟是自己的后辈,虽说远远谈不上殉身护主,玩得太晚赶在枪口上,但毕竟死于事变,死者为大么,追晋中将军衔。
还是挂上中将衔了,虽然再晋升就难了。
张学良被送到奉化幽禁后,还送了一笔丧仪,这个事,估计,也是人在屋檐下,做个样子而已。
蒋孝先这样的人不少,大大小小的,大家看的很多。
牛逼哄哄,通常没有好下场,做人,看来还是要低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