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会远于候之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
青山所说的气候理解为“在乐曲气息的流动变化中自然显示出的节奏时值”。这种因气息而定的节奏时值有两个特征:
第一,它不同于固定的节拍,而且以节拍的方式理解琴曲是古代琴人所深深忌讳的。如《琴书大全.论琴无拍》:“琴有节奏,节奏虽似拍而非拍也。……所最忌者,唯忌作拍。”“气候”的表现出的时值就如同人的呼吸长度,会随着人内心情绪的变化而有细微而自然的变化,因此即有定又无定。
第二,尽管这种因气息变化而定的节奏时值和演奏者关系甚大,但“候”在青山眼里属于琴曲本身。
但是这两种特征之间似乎存在着相当的矛盾:一方面,“气”是属于演奏者的;另一方面,“候”又是属于琴曲的。两者是否会产生冲突?
所谓的候,虽然不是任气的而行的随意,却也一定是“气”之“候”:它一定是演奏者的“气”和琴曲的“候”的有机融合。因此弹奏一首琴曲最终所达到的理想状态,一定是这首琴曲成为了专属于这位演奏者的琴曲,演奏者本人的气息变化则外化为该琴曲展开的“气候”。而当这种“气候”成为了一种习惯(或者一种演奏版本)之后,演奏者气而会觉得当弹到某个地方时,琴曲中似乎有一种力量反过来控制着他对节奏时值的理解,使他需要在气息上做出一些调整,而不能过于随意——或许可以说,这是“气”和“候”的矛盾统一。
说到底,音乐就是个人气质的外显,这也正是青山什么会说“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刚有余的原因:与其说我们在欣赏一首乐曲,不如说是在欣赏一个人;人的气质通过音乐而成为了审美对象,正如“逸”况中所言:“听其音而知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