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之24况—远

作者: 文心筱筑_筱音 | 来源:发表于2019-02-26 23:09 被阅读0次
琴之24况—远

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会远于候之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

青山所说的气候理解为“在乐曲气息的流动变化中自然显示出的节奏时值”。这种因气息而定的节奏时值有两个特征:

第一,它不同于固定的节拍,而且以节拍的方式理解琴曲是古代琴人所深深忌讳的。如《琴书大全.论琴无拍》:“琴有节奏,节奏虽似拍而非拍也。……所最忌者,唯忌作拍。”“气候”的表现出的时值就如同人的呼吸长度,会随着人内心情绪的变化而有细微而自然的变化,因此即有定又无定。

第二,尽管这种因气息变化而定的节奏时值和演奏者关系甚大,但“候”在青山眼里属于琴曲本身。

但是这两种特征之间似乎存在着相当的矛盾:一方面,“气”是属于演奏者的;另一方面,“候”又是属于琴曲的。两者是否会产生冲突?

所谓的候,虽然不是任气的而行的随意,却也一定是“气”之“候”:它一定是演奏者的“气”和琴曲的“候”的有机融合。因此弹奏一首琴曲最终所达到的理想状态,一定是这首琴曲成为了专属于这位演奏者的琴曲,演奏者本人的气息变化则外化为该琴曲展开的“气候”。而当这种“气候”成为了一种习惯(或者一种演奏版本)之后,演奏者气而会觉得当弹到某个地方时,琴曲中似乎有一种力量反过来控制着他对节奏时值的理解,使他需要在气息上做出一些调整,而不能过于随意——或许可以说,这是“气”和“候”的矛盾统一。

说到底,音乐就是个人气质的外显,这也正是青山什么会说“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刚有余的原因:与其说我们在欣赏一首乐曲,不如说是在欣赏一个人;人的气质通过音乐而成为了审美对象,正如“逸”况中所言:“听其音而知其人。”

相关文章

  • 琴之24况—远

    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会远于候之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 青山所说的气候理解为...

  • 琴之24况——洁

    【原文】 修指之道,繇于严净,而后进于玄微。指严净,则邪滓不容留,杂乱不容间;无声不涤,无弹不磨,而衹以清虚为体,...

  • 琴之24况—逸

    【原文】 先正云:“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非有逸致者,则不能也”。第其人必具超逸之品,故自发超逸之音。本从性天流出...

  • 琴之24况—清

    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 第一层是外在条件的清浊之别:地不僻不清,琴不实不清,弦不洁不清。 第二层是演奏...

  • 琴之24况—和

    琴所首重者,和也。 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以九应律,以十应吕。《西麓堂琴统.(散按)调弦法》:先散挑七弦,大指按九...

  • 琴之24况—静

    抚琴卜静处不难,难于运指之静。声自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有物挠,安能得静?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

  • 琴之24况—恬

    夫恬而不易生,澹不易到。唯操至妙来,刚可澹;澹至妙来,刚生恬:恬至妙来,刚愈澹而不厌。故于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

  • 《溪山琴况》和之情释

    《溪山琴况》和之情释 《溪山琴况》简介 《溪山琴况》作于崇祯十四年(公元一六四一年)。所谓“琴况”,即琴之状况、意...

  • 溪山琴况 一曰润

    【明】徐上瀛著。 “《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古琴巨作,作于崇祯十四年。‘琴况’,即琴之状况、意态与况味、情趣。” 二...

  • 溪山琴况 一曰圆

    【明】徐上瀛著。 “《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古琴巨作,作于崇祯十四年。‘琴况’,即琴之状况、意态与况味、情趣。” 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琴之24况—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st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