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的问题

作者: 心学和性格 | 来源:发表于2018-09-02 08:56 被阅读24次

    【关于无为】

    《道德经》最提倡的就是无为了,而法律法治是好的,但并不是顺其自然,所以如果无为包含了顺其自然,即提倡是错误的。

    如果无为是“无成见,有做为”,那么应该叫有为或者去成见有做为,不能这样反过来称呼。

    从《道德经》第81章:“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可以看出无为其实是“装”无为[2],其实是有为。

    【关于不争】

    提倡“不争”,得定义争是指什么,如法庭上双方辩论;用(宝利)手段发动战争抢要地维护和平或制止(宗主图啥);(菜钱胃胀)建筑;掌握军权算不算争。如果说得不清楚,容易偏向避世,如不少道家人士是避世在深山老林(如著名的终南山)里生活的,类似于某些佛教人士在寺庙里长期生活。

    【关于水利万物而不争】

    道家说“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3]“水善能柔弱,象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4]

    事实水有争。

    日本西部地区暴雨死亡人数上升至219人4800人疏散

    印度雨季死774人

    中国文化向来以大禹治水为好事歌颂,黄河在古代长年是隐患,1938年花园口决堤上千万人受灾,年纪大的人许多听说过1998年抗洪,民间也有云“欺山莫欺水”,水非利万物而不争。 ​

    【不求财】

    “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即为后其身也。”[4]

    “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见我写的《义利之辨和发展经济有什么用》[5]。

    【“弱”者获胜说】

    道家主张“弱”学说,不管他是真主张还是“装”[2]主张,《道德经》里面都有大篇幅的宣传。古书也有个记述,传说老子的老师常纵把天下的万变的总结成一个比喻告诉老子,说自己的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认为强的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比喻“弱”因为活到最后,其实是最“强”是最应该主张的。

    这样的比喻被道家通用于讲道理,这个逻辑的问题在于主张人人做舌头,就没人做牙齿,主张人人都做舌头里面不容易受伤的部分,就没人都做舌头外面容易受伤的问题。主张人人都不要做房屋硬的部分,房屋就没有钢筋和栋梁要倒(除非不建房子)。之前也说过贾诩虽然自保成功,但是他并不能像同时代的曹操、孙策家族、刘备、诸葛亮和司马懿那样改变社会,人类社会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社会的(圈里)和(圈利)不规范完善,医学不发达,历史上无论强者弱者都能受害者,在三国时就被记录少了三分之二的人口。

    常纵在历史上没什么其它记载,老子只记载他是个图书管理员,也就是当时人当时都控制不了大局。

    【关于改变】

    《庄子》里编了个故事反儒学[1],说孔子总结自己著作的核心是“仁义”(“要在仁义”),道家人说他“乱人之性也”,《道德经》也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也就是反对后天改变人性的行为,可是逻辑混乱出现了,寡欲是老、庄道家的核心,《道德经》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庄子》应帝王篇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就是在后天改变人性的行为。

    人性进入到具体事情当中,有善有恶,就像钱和武器能用于善用于恶,有的小孩小时候很暴力,(初级)动物的智商相当于人类的几岁儿童。而(抢碱)也是人性直率的表现,军队攻城成功后最容易发生(枪健)事件,因为那时候力量大,缺乏秩序,不受约束,自然界的动物(强健)概率比现代法治社会高的多。所以不能说不直人性就是恶,善、恶的区分不在于直不直,有没有改变人的天生行为(人性)。

    不多不少是不是对的?不是,如手上有垃圾,我扔地上,扔的量不大符合不多,也不是不扔那么小,但是不扔,也就是一点都没有少才是对的。又如注射进人体的药物,毒性是越少越好,最好是没有毒性。

    【关于圣人】

    庄子和老子虽然都是道家,但是“圣人”这个词在老子那是褒义词,在庄子那却是个贬义词,《庄子•外篇•胠箧》[1]说:“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把圣、勇、义、知、仁都没什么逻辑的贬低。又说“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道不止”,但是国外、远古时期和自然界没有圣人,不也有大盗吗?老虎捕获猎物,有的更强的老虎会驱逐他,等自己吃饱了次一等的老虎才能吃。鹰也有这种情况。有一种鸟把别人的蛋踢掉生下自己的蛋,让别的鸟替自己养。老子和庄子都把自然界描述得太好,旧儒家也是把三皇五帝美化(据说诸子百家都是这样),实际上自然界和人类远古时期更加残酷。

    【关于避世】

    老子是周朝图书馆官员,老子的《道德经》说“言者,不如知者默”,被白话为“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我看字面意思是“说话的人,不如知道而沉默的人”,他原来也是不留下著作的,周王朝衰败他辞职向西走,如果按他的原意,那以后的史书上就不会有记录他的学问。途经函谷关,关令让他留下著作,老子不肯,关长说不肯留就不给过关证,老子才写了《道德经》,之后史书上就没了老子的消息,也就是他之后没做过出名的事。

    因为周朝衰败,老子辞职离开,周朝为他提供了当时学习知识的一流平台,但他没解决周朝衰败的问题就离开,自保是成功了,但处于水火当中的中国社会呢?周王室管不住底下的诸侯,天下大乱互相攻伐,司马迁在《史记》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道德经》的作者还有一个可能是老莱子,《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说他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他不做官,认为“受他人官祿、為人所制”,楚惠王两次请他辅政他都不去,逃避隐居。也是解决不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老子、老莱子和庄子都是躲起来,但是如果朝廷超发货币,物价飞涨,抓壮丁服劳役或打仗等等很多行为都会影响平民,躲到深山野林也避免不了强盗抢劫,劫匪和小偷可以等农民的庄稼成熟时给抢了,农民白忙活一个季度。而且一个国家的国人能躲多少到深山野林?山路运输困难,躲起来还影响生产。所以靠的是法治控制住大家。

    三国157年东汉时期,中国人口56,476,856人,280年(晋朝建立了15年)中国人口16,163,863人,下降三分之二有多。毛泽东也说“原子弹不如刘关张大刀长矛”。贾诩才华过人,保全自身,虽然做了一些保护平民的举动,而且善终,但是控制不了大局,无法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和再发生。

    明朝嘉靖时河南光州人口84056人,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见在人丁1189”。

    所以老、庄学能解决特定条件的问题,比如贾诩的自保,而不适合解决一般问题。

    道家学说的问题

    来源及释义:

    [1]有说《庄子》外篇是后人伪作。

    [2]“装”这个观点也是易中天引用一个学者的话。出自《百家讲坛•诸子百家》易中天。

    [3]《文子》(又称《通玄真经》)辛计然(老子弟子,道家祖师)。

    [4]《老子想尔注》

    [5]《义利之辨和发展经济有什么用》心学和性格,简书,2018年。

    [6]《光州志·户丁》

    道学、佛学和开心就好控制不了大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家学说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wp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