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和魂洋才中的和魂和武士道精神的关系是什么?想知道武士道精神是否是和魂洋才中的和魂的核心。
回答:和魂跟武士道是两样东西。
所谓和魂或者和风,早在平安时代就有出现,是作为汉风的反制提出来的。平安时代,日本文明持续接受中国隋唐文化的浸润,是汉风文化最堂皇璀璨的时候。
由此,菅原道真率先对汉风进行反拨,树立和魂汉才的主导思想。菅原在《菅家遗诫》中呼吁“非和魂汉才不能阙其闸奥矣”。紫式部则主张“汉才虽微妙,但若无一点和魂者,可以说此心幼稚如死也”。《徒然草》的作者清少纳言则讽刺有汉才而无和魂的汉学者说:“你这个道并不高明啊!”此种和魂的自发自觉奠定了和风运动的思想基础。
平安中后期,完成了民族文字的创建以及物哀审美主体的确立,日本文化以神佛融合为基础,逐渐发展出了众多和风化的独特文艺载体,例如和歌、物语、大和绘、建筑、假名书法等等。
日本文明以本土的和魂为根底,努力吸收外来(前期的汉,后期的洋)文化,使两者在相斥相融的过程中趋近完美,并且超出彼此的差异而走向成熟。这种守住根本,放低身段的持续学习能力才是我们最应该效仿的。可惜,能明白这一点的国人实在有限。
而所谓武士道是武士应该遵守的道德,即服从、隶属和献身,它是随着武家社会的生成发展而形成的道德规范。广义的武士道指的是战士作战技能与规范,平安时代的《今昔物语》就有“兵之道”的用语,镰仓时代的书籍里面也有“弓矢之道”、“武道”、“坂道之习”等词语。而现代意义的武士道指的是武家遵循之道,产生于江户时代。中江藤村认为武士道即是人伦之道,武士就是人伦之道的楷模。山鹿素行认为“士“居于农、工、商之上,剑戟弓马是其手段。而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叶隐》所著:“铭记寄身之思,不胜感激,唯有努力奉侍”,“依主从之契,无需其他”。1899年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阐述说:“武士道字义上意味着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用一句话来说,即‘武士的训条’,也就是随着武士阶层的身份而来的义务。”
所以,很难将和魂与武士道归为一谈。勉强来看,和魂几近于中国人坚持的“道”,武士道只是其中一支。
作者的专题:
彼岸花开:东瀛日本的上下三千年
夜泊舟
废庵诘答
镰仓
魔都动物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