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是碰不得的,很危险,你会从上边摔下来的。”
“不要靠近那个地方,它会发电把你电晕死过去的。”
“你还小,不能这样子,否则会被坏人带走的。”
……
诸如以上的“禁令”,您会经常说吗?虽然还不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但在和小朋友相处的时候,我的“保护欲”就会不自觉袭来。特别是在自己没做过的事情前,我就会照着上面的话“警告”他们。直到有一天,马先生和我因为到底让不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讨论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如果真的做妈妈后极易犯的一个错误。

是的,那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人物角色替换”。这个说法最早其实应该源自查尔特的催眠术实验,他的实验证明一种强烈的暗示可以给予被实验者,使他失去自己的人物角色,接受催眠师的角色。表现在儿童身上,就是当他开始意识到自我时,他的本性正处于一种创造性的状态,他是特别容易受到暗示的。这个时期,成人的心智会很容易潜入儿童的心智,从而代替它,使儿童产生变化的。
如果您还不清楚,我可以给您举个例子,想着您会瞬间明白。比如,我们正在铺床单,孩子突然跑来,把鞋子放在了雪白的床单上。我们会本能的将鞋子拿走,并告知孩子说“鞋子是脏的,不能放在床单上。”如果您克制的住,可能会温柔坚定告知孩子;如果您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您可能就会破口大骂。我们以为自己做的很对,但您注意过此后孩子的行为吗?
蒙特梭利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她观察到,也是在这样一个事情后,一个小家伙无论何时见到鞋子都会说“它们是脏的”,然后把手按在床上,似乎是在学之前故事中的妈妈在把床单弄干净。但事实却是,这些鞋子从来就没被放在床上。
很明显,故事中作为成人的我们用夸张的动作给孩子示范了如何做事,孩子的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受到了压抑。孩子本身是有自我意识的,可以支配他去完成这项活动,但因为成人这个外来的自我太过有力,导致他还不成熟的自我被掠夺了。当然,我们是不愿意这样的结果出现的,只是大多数时候大家也和我一样并不自知,并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除了不自知,善于发布这些“禁令”的人还有了明显的特点,即主要是有教养的和善于自我约束的成年人。因为我们有过经验,受过教育,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什么危险什么安全,都像高压线一样在心中时刻悬着。但我们却不知,我们的自我约束无形中也成为背后“控制”孩子的力量。
比如一个孩子的保姆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可谓尽职尽责。每当看到孩子准备去动水龙头时,都会将其抓回。一次,孩子保姆告假,爸妈带着孩子回了外祖母家。当孩子在她外祖母的花园里玩时,看到了人造喷泉的水龙头,她就特想过去打开了。但即使外祖母鼓励她这样做,即使保姆不在场,当孩子将手放在水龙头上要打开时,她还是选择放弃这个机会。
为什么呢?因为她的意识已经不再是自己的,而是保姆的。想想,我们是不是一直这样从小到大的呢?多少次,我们想做一些事情,但身边却出现太多“禁令”。一代又一代,我们带着这口口相传的“禁令”活着,隔层纱一样对着那些未做过的说着笃定的话,剥夺孩子尝试的权利。

所以,我想呼吁大家(如果您还未意识到),做个少说“禁令”的人,不要带着任何经验和个人色彩,去无形中代替孩子的意识,成为背后控制他的那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