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三周前,在呆呆的邀请下,我观看了“井叹号工作室”出品的第一部话剧《童年》,这部话剧的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无忧无虑,五彩斑斓的童年,然而话剧本身却没有为我们展现童年的五彩斑斓,而是另辟蹊径,将关注点放在了老师的教育方式带给学生的“伤害”上。
整部剧由四段非典型性的童年阴影故事串联起来,偷窃冤枉,性别认同障碍,自卑,以及抑郁。有的段落让人印象深刻,女博士跳楼身亡的结局,是整个戏最精巧的构思。整部戏的氛围腹黑幽默又深沉落地。
老师,不是完美的老师,外表光鲜亮丽的学生,内心千疮百孔。师生久别重逢,带来了若干灰色的回忆。剧中老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了“恨铁不成钢”的教育方式,一边爱一边伤害,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阴影。多年后,依旧觉得受伤的学生,对老师发出了诘问,老师在震惊的同时,深表委屈:为什么我对你们的好,你们记不得,却只记住这些不好的呢?
顺着剧的观点说,童年心理教育,的确是应该成人重视的大课题,在儿童时期,老师代表着权威,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对学生影响很深,带有定性的评判言语,轻则影响孩子性格塑造,重则人格障碍终生。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部剧有点像剧中每个当事人叙述时,旁观者的想法:事情都过去了,有必要小题大做么。长大后,我们会发现,老师,其实也不过是一份职业而已,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然而她们为工作的付出,让我们一步步成长。或许这份爱不够好,不够科学,没有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感受,然而,已经是老师们努力过后的结果,已经是他们能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
人的心理应当和外在一起成长,而不是总把目光放在“内在小孩“身上,走出来,阳光多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