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是你的老板?
曾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职场上半生不熟的员工小白,在一家大型企业待了4、5年,眼看同一时期进来的优秀同事陆续得到提拔,自己的职务却一直没啥变化,也看不到什么发展前景,颇受打击。也尝试和领导聊过几次,仔细揣摩着领导含蓄的话语,他发现,领导认为他还不够成熟,无论能力水平还是群众口碑都还“够不上”要求。这一点正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自己到底哪点比别人差了,根本就是领导看不到我的能力,才让我当“冬菇”。
于是,他打算自己出来单干,做自己的老板。
好在小白不是个冲动之人,没有一言不合就离职,而是一边工作一边积蓄力量,备足“干粮”才好上路呀。
自己做老板,事业刚起步,要准备的工作可不少。请不起专业人士写软文做宣传,那就自己学;没人做形象设计,那就自己撸起袖子干……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还真是个小白啊,啥都不懂,以前都有专人负责,他只需静静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的心态就是:“反正我就是打份工而已,干嘛那么拼”。
但现在为了自己的前途,也只得从头开始学。那段时间他就像疯魔了一样,玩命工作玩命学,不会摄影,学;不会演讲,学;甚至连打印机坏了也跟着维修师傅学,这以后能省钱呀。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才发现琐碎工作背后隐藏着的巨大自我提升空间。
这大半年下来,小白可谓是进步神速,算得上是公司的“全才”,且愿意吃苦,谦虚好学,口碑值那是蹭蹭蹭的往上涨阿。这还没等他准备好单干,就被公司提拔为部门经理了。
后来小白总结这一段经历时,说了这么一段话,颇耐人寻味:“只有当你做自己的老板时,你才知道自己有多天真、多弱小,你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和价值”。
正所谓旁观者清,看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能看出小白的问题在哪:
第一,他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真实水平和价值;
第二,打工者的心态限制了他的“增值”。
2.如何客观评价自己的真实价值?
我们通常都习惯于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实际价值,这是一种认知偏差。在心理学里面这叫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另外,还有一个词叫“杜宁-克鲁格效应”,即“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的现象,越是水平差的人越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这种认知偏差越严重。在咱们中国人的老话里,这叫“半桶水”现象。
造成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得就是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我们都知道,人是主观的,很难做到客观,这是我们的先天局限。人自有一套心理防御机制,肯定的东西能让我们活得更舒服,否定的东西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压力,太多的否定甚至会像病毒一样让我们的“操作系统”崩溃。因此,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会“本能的”让我们看不到或是不愿接受自己的缺陷。
只有那些内心较为强大的人,才能在接受这种天然局限的前提下,更深刻的洞察自身,然后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系统,试图尽一切努力去纠正这种偏差。
要比较真实的认识自身价值,有两种途径:
一是向内寻,做个内心强大的人,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系统,这是根本,但这条路很漫长。像小白,通过一些“契机”,转换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是从打工者的角度来看自己,而是以一个老板的角度来要求自己,可能会更准确的认知自己。
二是向外寻,通过和一些“参照物”对比,找到自己的“坐标点”,这比较容易操作。现在人才市场那么发达,即使你的“价值”会因为一些供求因素而被一时高估或低估,但长期来看,你“在职场”的“一般价值”,能通过与他人的不断对比而被相对准确的框定在一定范围。但话说两头,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是可以“不断升值”的,所以才会被称为“人力资源”。
3.是什么阻碍了你的自我增值?
一说到工作的意义,我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工作不就是谋生的手段嘛,打份工,混口饭吃呗。这个观念对不对?只能说它部分正确,但如果你真的仅仅把工作当作是你谋生的手段,那很可能这个观念就会“谋杀”了你。
我们消耗着自己最宝贵的时间—生命,却仅仅换来“当下的”生存的必需—当期工资,对将来摆脱困境毫无帮助(没有实现增值,搞不好还在贬值),当我们因丧失价值而被淘汰的那一天,就是我们亲手扼杀自己的时刻。
观念或者说是心智水平对我们的影响是根源性的,是巨大的。
打个比方。假设你有两百万储蓄,想在一线城市供套房子。如果你只把房子作为住宅,以舒适性为第一要素,你可能会一线城市周边地区买一个宜居的户型,总价低、户型大、小区靓。但如果你把房子作为投资品,你就得至少考虑三大因素:可住、可售、可租,届时你的选择很可能会是在中心城区供一套,虽然总价高、户型小、小区配套也没那么完善,但关键是房子保增,甚至增幅也比周边要快。当然,这仅仅是个比方。
再举一个例子。
早些年一个名叫彼得.圣吉的人写了一本书很受欢迎的书—《第五项修炼》,里面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说有个人在冬天掉到了瀑布下面的漩涡之中,水很冷,大概在一两分钟之内,如果游不出来,就会吸尽身体的热量。这个人因为他平时在游泳池里面练游泳,他会下意识地往岸边游,但每游出几米,就会被漩涡重新吸回去,几分钟以后,这个人就丧生了。但讽刺的是,几分钟以后,漩涡就把他冰冷的尸体推到岸边,这个人在生前竭力全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却在死后放弃抵抗之后一两分钟就做到了,为什么?
因为漩涡的形式是越往边缘游吸力越大,最好的方式是游到底部再出来,而这个人如果习惯了在平时的水域里面游泳,就会越游越远,越游越累,这可能就是这个人的心智模式害死了他。
因此,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的行为模式,你的行为模式决定了你的最终收获,甚至是“生”(往上走)、“死”(往下走)。
你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你收获的就是工资;你把工作视为投资行为,你收获的还有成长;你把工作作为自我实现,可能你还能收获到更多。
当然,任何一项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工作也是一样。
上述是从个体内在原因的角度来分析影响我们自我增值的问题,其实工作环境也会影响我们增值的空间,这就是外部约束。
你看,身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他的增值空间和速度都是不一样的。这里聚集着最优秀的人才,产生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拥有更多的挑战机会。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人才大多热衷于往一线城市、往新兴行业、往热门领域流动的原因。
但凡事都有利弊,关键是是否适合你自己,你能否承受得起,这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即千万不要高估自己,不要高估自己的承受能力。毕竟理想很美好,现实太残酷。别梦想没实现,却搞垮了身体。如果觉得承受不了,又想挑战自己,可以先从舒适区往边缘地区走一步,适应了才再走一步,别着急。
4.自我增值的机会
自我增值的起点是你能深刻的体察到自身的局限。就像《自传——人生五短章》里面所隐喻的一样,只有在你意识到一再掉入人生的“坑”是因为自己的问题以后,你才能从这个不断“掉坑”的死循环中抽身出来,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工作的过程就是,利用各种资源、理念、方法,不断的与这个世界进行相互作用,既影响着世界,又被世界影响着。
我们就好像是滚着石头上山,在爬坡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发力点、发力的角度和强度,同时又在巨大的反作用下“缓慢的”提升自己的力量与技巧。在这个个体崛起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在奔跑中思考,思考自身的局限和行动。
我们习惯于看到别人的短处和自己的长处。我们手上拿着的都是一块块破碎的镜片,看到的都是不完整的自己,只有借助周边人的镜子,才有可能拼凑出一个“全身镜”,照出更真实的自己与这个世界。
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工作仅仅是得到一份工资,那到底是企业的悲哀还是我们个人的悲哀?
其实,工作与促进自我增值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任务”。但是,这个结论要成立,得有两个前提条件。
5.自我增值的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个,是你得认识到你是在为自己工作,而不是在为“那个谁”打工。
打工心态害死人,因为它会压抑你提升自我的动力,限制你的视野。打工者的典型心态是,老板付我多少工资,我就干多少活,最好是少干多拿钱。在他眼中“当前工资”是他工作的唯一动力和收获。
心态决定状态,在这种心态影响下,他已经很难看到工作带给他其他收获,如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交际圈的拓展等。因此,他对待工作永远都是应付式的,谈何提升。
但换种思维,一切就不一样了。我是为我自己工作,我是自己的老板,我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自己。因为他知道,只有提升自己,才能“匹配”将来有可能的高收益。因此,他会主动参与工作,在实践中磨砺自身,一切都是如此水到渠成。
第二,你得善于找到一个个有机结合点。
(1)在工作中提升自我的适应力即“弹性”。
同一个单位内部横向的岗位变化和纵向的职位升迁,不同单位之间的跳槽,都是我们走出舒适区、提升适应性的契机。
按照现在的企业生命周期,在一个单位工作到退休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让自己在舒适区待得太久,这会磨灭我们的勇气和斗志。我们得主动往舒适区的边缘走上一步、两步,既不会太冒险,又能让新的变化刺激我们,倒逼我们提升。就好像有些人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洗澡时冷水、热水交替进行,以此提升自身抵抗力。
(2)在工作中锻造自己的核心技能。
什么工作主要锻炼你何种技能。
首先,你得有一门特别优势的技能,这是我们的核心技能,得精进不已。
其次,主动“学”、“习”更多的技能,技多不压身。你掌握多少技能,你才能“解锁”多少手段,你能“解锁”多少手段,你的价值才能提升到多高的高度。
(3)在工作中累积资源。
这里所指的资源范围比较广,因你的工作性质而定。可以是你的人脉资源,可以是你的个人品牌资源,可以是你的时间资源……
只要你坚定目标,任何一项努力对你而言都是在正向积累,都是在逐步接近你的目标。
在《概率统治世界》里面介绍了一个随机最优理论。假设你的目标是登顶,但是,你并不知道前进的方向。你有三个选择:
第一,你让别人带你登顶。这其实并不算是方法,因为有他人存在,而且,他人还知道山顶的位置和登顶的方向。这就等同于“造物论”的解释。
第二,随便选一个方向,希望最后可以登顶。这就像是分子的随机排列,“凑巧”组成人体,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还未必能成功。
第三,这种方法稍微复杂 —— 也是随机选一个方向,然后留意你的高度是否增加了,如果没有就返回来,重新选择一个方向,一直重复,直到高度增加。然后再次重复刚才的步骤。
这个登顶过程并不是直线走,可能需要绕圈子,却能让你逐渐登山山顶。它是由很多小步组成的,每走一步,你所在的高度就会增加一点。数学家称这个过程为“随机最优化”(Stochastic optimization)—— 随机是因为每个方向都是随机选择的;最优化是指你正在逐渐接近目标。
因此,我们得不断的拷问自己,我是否走通往目标的路上?我是否是在不断进步?我们不可能设计好自己的人生才去实践,我们是一边想象、一边调整、一边实践。
因此,尽情奔跑吧,在奔跑中思考,在奔跑中调整,在奔跑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