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值17国庆,待在老家安静的过了几天,几天中有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来陪伴,读这种书,也属于信息获取类的,没什么难度,所以在完成既定国庆任务:看老人、做农活、看孩子、陪老婆、过中秋中亦能悠然自得,惬意完成。然,毕竟季为大家,有些道理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觉得还是很受用,现分享如下。
关于读书,是人生的必修课,人就应该像吃饭睡觉一样对待它,所以,季的中心论点是天下第一好事是读书,中间穿插了好多他的经历以及他对读书的认识。
1)尽量多的创造条件,或者拥有一间书房、最低条件是拥有一个书架,因为环境造就人,如果让一个人喜欢做一件事,尽最大程度的给他相关的情景再现,或许是一个好方法,当然,也或许这辈子没能影响到他,但他的下一代就可能受用了,季老的藏书说起来如数家珍,所有的书是否都看过也可能未必,这是他自己说的,但对于书香的沁润他是有强烈感觉的,当然大部分书对于他来说还是都读的。所以,家家有个书香环境那是必需的,在我看来。
2)季在他的这本书中讲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是他在成长路上的一些精神食粮,有些在我看来也觉得有道理,这里写出来看一下对朋友们是否有帮助:
a)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系统介绍关于文学历史相关及思想的演变。
b)陈寅恪的《六祖坛经》,这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我看到陈对于《世说新语》的专注,对于陈的才气,可以从网上查下,可能会让你敬服,当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朝的《世说新语》,连上初中孩子的学校也强力推荐,熟悉文言文语境的同时,又能包含令人回味无穷的深意,更大的好处,在于他篇幅短小,不致于让少有接触古文的现代人感到烦躁,便于入门。
c)印度是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其佛学里好多令人警醒的故事,都被引用扩展到世界各国的作品中,更有类如泰戈尔这种大家,所以相关印度的文化可以看一下,如《罗摩衍那》、《生活中的泰戈尔》、《五卷书》、《印度寓言》,最好先到图书馆去看一下,以免看不下去,因为书毕竟太多了,个人取向也不一样,我也没看过。
d)对于文学的爱好,季也是涉列广泛、他最爱小时候的如《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等情节引人入胜的所谓的“闲”学,以及相关的古文诗词如李杜的诗、纳兰的词、苏轼的文等,大家有机会可以细看一下,在此不做累述,目的是让大家知道他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3)季羡林一些治学的理念也值得一提。
如做社会科学研究最好学一门自然科学,可能他要说明的是理性对于感性是必要的吧;
做学问唯一勤劳才可能有所成就,就是虱子要“勤捉”的故事,没有捷径,对于值得推敲的书,应该用一生来读;
对于外语的学习在学会了基本的发音后,重要的是让自己试着读一本书,读的过程中及读完后才知道什么是该学的和不该学的,或者是暂时不需要学的;
人的任务是行动,不管结果如何!
关于做人,季羡林也是通过几个,与人生有关的关键词,以小文的形式一一介绍,慢慢读来还是有些味道可以咂摸。
人要活得快乐有三个关系要处理好:
1)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亲属的关系;
3)人内心各种关系的平衡与处理,主要讲的是心态。
关于如何看待成功的组成、隔膜以及讲礼貌、撒谎的背后,还有三思的度,都讲的细致入微,因为网上的鸡汤文,有些也多有涉列,但有一点是需要单独拿出来讲一下的,那就是真诚,作为耄耋之年的季羡林,一生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对于人生的总结是真诚,他改变不了别人对他的看法,也或许是误会,有些也业已不能补救。唯一能做的是用真诚的心对待人和事。
每次读书,都会有些收获,但我就是觉得很散,细想了一下,可能是因为还不够淡定,怎么说呢?说起季羡林,对于他的关注,也有些时日了,他对于专业的专注让人佩服,就像当年的玄奘,但从他的文中经历来看,有些言语好像意有所指,比如看不起那些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文化的个别大家,当人的主观占据上风的时候,可能就影响不了别人了,比如我,我总觉得,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会造就不同的言谈举止,装是装不来的,我介意的是,搞文学的和做音乐的不一样,对语言做研究的和做自然科学研究的也不同,做商业的和做学术研究的更不一样,有没有共同点呢?真诚可以吗?全才应对可能吗?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世界?我想,季的这个《读书与做人》看一下或许找到些许答案,期待更多的人来分享。
最后,我想再谦逊真诚几句,每每写到类如读书及做人,这样相关的话题,实际上自己已觉得烂透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上已汗牛充栋,但回到生活中来,总在哪个瞬间不得不让你想这些相关的事情,好在读书是天下第一大好事,能够让做人更加惬意,所以我又就犯了一次,感谢有幸读到此文的朋友,忍受来自凡人老韩的又一次摧残!
2017.10.9淄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