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随笔散文散文
《从官五代到“乞讨”为生,他在艰难中成就了伟大》

《从官五代到“乞讨”为生,他在艰难中成就了伟大》

作者: 城市蚯蚓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07:49 被阅读23次

    杜甫,做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开启了承前启后的诗歌风格,他将唐诗乃至整个中国的诗歌史推向了一个巅峰,苏东坡说诗至于杜甫则毕,后世更是称他为诗圣。

    然而伟大诗圣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却是日趋贫困的潦倒中度过的,他从一个衣食丰足的官二代逐渐走向普通的大众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从侍奉皇帝的官员最终沦落成为耕地卖药的疾苦百姓,他住过窑洞,草屋,寄宿过别人家的阁楼,也时常在山中茅屋生活,最后在这天地之间,却像一只飘飘无所依的沙鸥一样在陆地上找不到歇脚之地,死于一叶扁舟之上。

    他的一生,是时代的悲剧,也更是时代培育伟人而悄悄安排的磨难,因为只有真正的走向了人民,他的格局和思想才能变得宏大和深邃,只有深爱国家和人民,一个人的精神才能变得伟大。

    712年,杜甫出现在河南巩县。
    20岁之前大部分时间在洛阳学习诗词歌赋。
    20 -24岁 在江南一带旅游
    24岁考进士不中,继续漫游
    24-30岁,在齐鲁之间漫游
    33-42岁 漫长的求官时期,看见官僚的腐败。
    43-46 为官时期,恰逢安史之乱。在战乱和不断迁移中看见战乱支离破碎的国家和悲惨可怜的百姓的疾苦。
    46岁 辞官,这他人生最奔波的一年,从华州到洛阳到华州秦州到同谷,再到成都,他在一步步的走向人民。
    47-52岁 在草堂生活,靠近百姓。
    53-55岁,夔州生活,真正为农民
    55-58岁 漂泊在西南之间
    58岁 死于一叶扁舟之上

    如果把杜甫短短的58年人生化为几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晰看见他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贫穷,走向人民,成为百姓,而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漫游十年,泰山望岳,天下苍生在他脑海像烟花一样闪过。关注人民的视角正在悄悄萌芽。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几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于是他被寄养在洛阳的姑妈家。洛阳是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杜甫在这里习诗学文,以祖父杜审言和六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和庾信等为他的榜样,所以七岁就思壮,开口便能咏凤凰。
    在他24岁参加进士考试之前,他漫游各地,带着一颗雄心壮志去看世界。“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就是他狂大的表现。

    24岁他回到洛阳参加了人生的第一次进士选拔赛,然而这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少年,因为缺少了对社会国家现实的思考而落榜了。
    这场考试像我们大学毕业时去投简历面试一样,杜甫在笔试环节就被淘汰了。
    但他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此时的他仍然充满着自信与狂。落榜之后他又开始第二次漫游。

    在这次漫游中他遇见了高适和李白,还跟随李白一起寻仙访道,陷入对李白的狂热迷恋之中。
    但他与李白终究不同,李白是真心追求自由的人,而杜甫,因为长期处于对家族的骄傲中,自然而然受到祖上杜预和祖父杜审言的影响,前者为官成功,后者为诗厉害。所以杜甫的政治理想是当官为皇帝国家效力,在政治之外还要认真经营是吾家事的诗歌事业。
    于是,和李白分手后,他回到了长安,开始了近十年之久的漫长求职道路。

    第一步走向贫穷:父亲去世,他放弃继承权,失去经济来源,在几番折腰求职的卑微中,看到统治阶级的腐败。

    父亲的去世,让40岁的杜甫第一次感到经济的艰难。

    这时的他为了谋得一官半职已经在长安漫长的旅居了7.8个年头。在这期间,他等来了第二次科举考试,然而命运就像安排好的,时代一定要把杜甫推到一种艰难的绝境去成就他。这次考试他遇到了奸臣李林甫,一句“野无遗闲”居然破天荒的实现了历史上的0录取。
    这对于已经40岁的杜甫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父亲在这个时候去世了。杜甫把继承官位的名额和大部分遗产留给了继母和他的孩子。
    这时,失去经济来源的他,对于一个官位的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了。他开始给皇帝写信,给所有可能帮他谋得官网的人写拍马屁的求职信,在信中极力的夸奖那些人的业绩,又真诚的说着自己的可怜。
    最后43岁的他终于迎来人生的第一个官位。

    第二步走向贫穷,是他辞掉官职,在甘肃的奔波之中,走向人民。

    时代对于他要造就每一个伟大的人物都会故意磨练,那些成为英雄或者伟大的人总免不了受到或是身体的摧残,或是精神的折磨,抑或更多的遭遇。时代给予杜甫的就是故意在他的政治理想中刁难,把他推向社会的底层。

    杜甫从43岁始当官,恰逢在安史之乱爆发,他在战乱中只身奔赴新的皇帝,皇帝感其忠诚,让任命左拾遗,他十分这个谏官的功能,不停的给皇帝上着一封又一封的谏书,也力挺被贬的宰相,最后他彻底惹怒了皇帝,被贬华州去当一名文员。

    从长安前往华州的一路上他看见因战乱而受到到迫害的老百姓,《兵车行》和《三吏三别》的诗歌就作于此时,他把战乱带给普通百姓的痛苦刻画得真实动人,让后世无不为之落泪。

    在疲于琐碎的工作之中他发现这和他理想中的当官为国做事相差太远,又恰逢洛阳沦陷,于是他辞职带着家人逃向秦州。

    在秦州奔走的几个月,他用双脚攀越高山,也淌过寒水,在疲于安家和经济的盘算中,写下了秦州杂诗和十多篇山川的景物诗,这些诗篇形成了一幅长长的画卷,如实的记录着秦州一带的风光,为后世提供了欣赏和研究地貌的价值。

    第三步他从秦州来到成都,住在郊外,耕地种菜,靠近了百姓。

    在秦州的杜甫没有真正的朋友,生活也变得极为艰难,为了避免囊中无物的羞涩,他把唯一的一枚钱币留在包里。
    这个时候,他的朋友高适等人在四川当官,他便来到成都,向他们讨要生活的救济。
    他把草堂建在郊区,靠近农村,在那里种菜养鸭,他以一个农夫的样子靠近了百姓。

    在暂时的轻松闲逸下,杜甫始终也没有忘记担忧黎明百姓。他的茅屋被风吹烂,床被暴雨淋透,他长夜不眠却想着天下的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强烈呼喊。

    这一时期,他留下了将近500首诗,诗的题材从山河草木花鸟到风电雨雪,从长官到百姓到农夫,他给后世描述了锦绣繁荣的成都及周边的生活和风景,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第四步,是离开草堂,到夔州靠种柑橘为生,成为了百姓。

    在蜀郡居住了5年,那些他赖以为生的朋友要么去世要么离去,他也只能跟随着搬迁。
    来到夔州后,他向当地的官员索求救助。那个官员很慷慨赠予他几十亩柑橘地。这时的杜甫就真的成为一个靠土地而生的农民。

    因为视线被山水的阻碍,杜甫看不到那么多国家的支离破碎的样子,百姓颠沛流离的辛酸,
    他把重心放在了对诗的精进之上。既然不能实现政治理想的抱负,那就好好发扬诗歌的事业吧。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他又给后世留下了400多篇雅正磅礴的诗篇,著名的《秋兴八首》就写于此时。

    虽然他潜心去专研诗的节律,但始终他关心着国家人民,思念着一生都回不去的长安。

    第五步,是离开夔州,在西南四处飘零无依,用最贫困落魄的苦难百姓的衰朽之身牵挂着多难的国家和人民。

    第六步,生活在一叶扁舟之上,给生命画上了悲剧的句号,成为了他笔下万千可怜的疾苦百姓中的一名。

    离开夔州后,他原本计划要投奔的亲人渐渐都音信全无,他原计划可以寻得帮助的朋友已经离开,他无依无靠,生活毫无着落,辗转多地之后身上再无多少钱财,陆地也无一歇脚之处,于是他带着家人登上了船,把生活安置在了船上。

    最后在一个暴雨之后,船被滞留江上,他五日不得进食,竟死在了这叶扁舟之上。

    在他生命的最为颠沛流离的岁月,杜甫的身体也衰弱到了极限,糖尿病,哮喘,耳聋,手臂失去知觉……他只能躺在床上,让儿子为他代笔继续写下了不少的诗篇。
    那些诗篇里有对他一生的回顾,也有对年少时快乐生活的回忆,但更多的还是他念念不忘的国家和人民。

    杜甫的一生,是不断走向人民和贫穷的一生。
    在不断的困苦艰难里,他逐渐跨越了阶级视野的局限,深入社会的真实,走向人民,在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人民的立场看看待问题中,用大量的诗篇写出了他爱国爱民的心,也用诗的形式记录了他所在的唐王朝国家和社会以及民众的真实情况,也用他雄浑的笔力勾勒出了祖国的山川景致,正是这些“史诗”,成就了杜甫的伟大。

    他一生渴望的国定家安,在他闭眼之前都未看到。他渴望回到长安为皇帝效力,为百姓做事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他一生都想回去故土的期盼,在他死后40多年,遗体才被孙子靠着艰难的乞讨得到归去。

    一个时代的伟人就此落幕。
    唯有诗卷长留天地间!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官五代到“乞讨”为生,他在艰难中成就了伟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vg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