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牛之角张之洞

作者: 术算天下 | 来源:发表于2018-02-07 21:02 被阅读0次

    提起张之洞,大家一定对他非常熟悉,“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又是后期洋务运动的实际主力,创办自强学堂(后来的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后来的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虽然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清政府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近现代史上,却留下了他的一席之位。

    张之洞有着敏锐的政治直觉,他看得到外国的先进技术,并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技术对国家的巨大作用。张之洞创办企业,他认为企业的创办,既可以为国家带来财政收入,同时也能让百姓富裕。于是,张之洞找到英公使薛福成,想要通过他购买炼钢炉的机炉,薛福成告诉他,购买炼钢炉需要知道要炼的钢的种类,只有对炼钢的煤和铁进行分析,才能购买合适的炼钢炉。张之洞自信地告诉薛福成,国家地大物博,不管是什么钢都炼的出来,尽管购买炼钢炉就好。结果炼钢炉购买回来,却因为煤和铁的不匹配,时常发生爆炉的现象,更不要说炼钢了。

    为什么张之洞的政治直觉如此敏锐,又有着为官多年的办事经验,还会犯这样明显的书生意气式的错误呢?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张之洞当官的前二十年,一直是做一名言官,也就是负责上书进谏的。身为言官,无法为国家做些实事的张之洞很苦恼,他感觉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他相信自己是有才华的,可是自己言官的身份却让他离开了做实事的官员的阵营,甚至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张之洞很纠结,自己是不想抨击这些做实事的官员的,本来愿意做事的官员就不多了,再抨击下去,国家还怎么办呢?可是不抨击,自己又怎么能握有权力,为百姓做点实事,发挥自己的才能,挽救国家的衰败呢?张之洞想到了他的办法,每次上奏,他只是分析事情,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殚精竭虑的想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来。在他看来,这也是他为国尽力的一中努力了。

    他的这种努力并没有白费。长时间的关注时事,设身处地的考虑事情,锻炼了他的政治智慧,提高了他处理国家大事的经验,上的讨论国事的奏折在慈禧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张之洞被慈禧太后赏识,破格提升官职,从言官这种没有实权的官职转而升任山西巡抚,从此开启了他为官入相的辉煌人生。

    张之洞的性格是复杂的。他心忧天下,格局远大,在清朝大厦将倾的时刻站出来为国事奔波,兴办洋务,抗议伊犁议和割地,是有大魄力的人物,但是言官的经历又使他爱惜名声,不切实际,身上避免不了书生的呆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牛之角张之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wa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