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得很安详!”我希望我的讣告里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得。这是人生后半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见证了多少人的生离死别,这短短的一个句子才能彰显最朴实无华的愿望。
由此才明白,年轻时听人说得那句“不得好死”是多么令人惶恐和震惊。 能躺在床上,或是卧在沙发上,慢慢得合上眼睛,没有痛苦,只有一种内心的平静,带着一种“悲欣交集”的态度离开这个世界,该是多么大的殊荣,是多少人要追求的境界。
真得如能所愿,如此离开尘世,必然需要累世的修行才能达到吧。 要达成如此结果,就得在平时追求了。
关于宗教里的观念,暂且在这里放下,每个人的信仰不同,不论如何,心中有个定力,根据自己的信仰去调整心绪,在行住坐卧中按照相应的要求去做,大抵上心灵就能有一种解脱。
我说得重点在于平常对身体的观照。“观照”这个词,应该来自佛家。常说“观照内心”,还有“观自在”的说法。
我们熟悉的心经,上面就是这句话。 对身体的观照,大概要分几个层次。一是对身体要敏感,只有对身体敏感,才能算得上是“观照”,而此时这句“观照”,大抵上就有我们平常所说这个词的世俗意义,观照相当于“关照”了。
身体要达成无大碍,平常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首当其冲,要从饮食和睡眠入手,所谓两手都要硬,食与眠这两手就不能放松。一不长期熬夜,不能长期暴饮暴食。
必须强调长期,但往往人们有人一看到“长期”两字,心里一松懈,就成了安静的离世习惯。坏得生活习惯养成了,“催命鬼”就在门口了。如果这时候还想追求“安详离世”,着实有点晚了。所以,在对待如何离世这个问题上,“因果律”还是要讲的。
今日果是昨日因,明日果是今日因,从现在开始注意,应该把长期的行为演变成一个好习惯,身心轻安。
身体好的时候,人容易春风得意马蹄欢,倘若身体出现了问题,立马就陷入困厄的境界。
唐朝有个大诗人卢照龄,写得诗极尽浪漫奢华,但是晚年身体一落千丈,诗中透出的全是悲苦哀号,痛不欲生,令人不忍目视。
据说卢照龄人生最后,全身瘫痪,无人归顾,凄惨绝世。留下美艳绝伦诗歌,晚景却是如此,叫人心痛。
由此才醒警世人,早早做好离世的打算,当不是一个矫情的念头,更具现实意义。以一个“安详离世”的结果做为目标,反推现在种种行为,调整心态,积累一些好习惯,能在人生的最后,走得痛快,走得潇洒,走得无牵无挂,才是人生的终极。
这个问题早一点想,好似有些残酷,但是必然会带来很多好处。就像百米赛跑,如果看不到终点,那运动员如何调整步伐,如何调息运劲呢?
看到人生的终点,在奔向它的过程中,也好让自己过得更有意义的同时,最终能争取一个“好死”的结果。
所以印光大师在闭关的房中挂一幅“死”字,意义就非常深远宏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