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年,西汉。
春光明媚,汉元帝端坐在皇宫内的龙椅上,于朋友圈点评完各位大V的奏疏,就去看新闻联播了。
今天的新闻联播一如往常,前十分钟,皇帝和大臣们很忙;中间十分钟,大汉子民都很幸福;后十分钟,周边小国屁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汉元帝兀自笑了笑,这套路从他祖爷爷那辈算起就运用得炉火纯青,也还真是经久不衰。他看了一会儿,感觉挺没劲儿,正欲起身去后宫与咖妃打把王者农药,新闻联播突然播放了一条重要消息:
“小匈匈”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请求同汉朝和亲,元帝表示同意,并决定挑选一名宫女,作为公主嫁给他,有一个叫王昭君的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前去。
这事本身元帝当然是知道的,让元帝意想不到的是,他素未谋面的这位宫女,简直美得令人发指。此刻,元帝懊丧不已,望着屏幕中貌美如花的女神,不觉落下悔恨的泪水。
彼时,女神王昭君在夕阳深处留下最后一瞥,便骑着一匹唤作特斯拉的马,行走在出塞的路上。她打开抖音,录下了最后一段家乡的小视频,然后挥了挥衣袖,作别了西天的云彩。
王女神此去的目的地,是一个叫做“鸡鹿塞”的地方,这地方现在隶属巴彦淖尔,有鸡有鹿还不用开塞露。但在汉朝,此地用“鸟不拉屎,鸡不生蛋”来形容,都让人感觉好像委屈了死的意思。
(图:段忆河摄)
但王女神丝毫不感到委屈,当鸿雁在她的琵琶声里纷纷落下,演绎出“平沙落雁”美景之时,巴彦淖尔就注定成为一方令人神往的思乡之地。
王女神出塞来到巴彦淖尔,除了给这片凋敝之地注入几分凄美,似乎并没能改变什么。但之后的2000年里,这个地方开始有了些许灵性,就像女大十八变的少女,变得越来越清丽脱俗,越来越有味道了。
直到后来,这里的屁民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脑袋、不屈的意志,开渠造田,引黄灌溉,缔造了河套平原的传奇神话,此地的人气便有如股票上了涨停板,开始一路飙升。
从草原来的放牧的,从山西来的逃荒的,从河北来的经商的……汇集此地,他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名分,给自己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巴盟人!
自此,巴盟人开始挺直了腰杆,握紧了拳头,准备要和这世界大干一场。当然,大干一场是需要有资本的,巴盟人的资本就是这千顷碧野,万亩良田。俗话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巴盟人背靠河套平原,底气自然也就硬了起来。
有了地,巴盟人能吃善食的本事便愈发得以彰显,巴盟人的口腹之欲是从基因里传下来的,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也是从田间地头升腾起来的。
当清晨的曦光里乌梁素海的渔民撒开荷叶似的渔网,磴口的瓜农便在田地里翻看起金黄一片的华莱士;当杭后的酿酒师在酒窖里酿制飘香十里的甘醇,乌拉特的牧民正扬鞭挥向白如云朵般的羊群;当五原的葵花披上夕阳的霞光熠熠生辉,大佘太的小麦已化作麦浪整齐地迎风翻滚……
食材如此甄美,没有料理的人岂不可惜?所幸巴盟这地儿还是孕育厨子的摇篮,曾几何时,巴盟的厨子侵占了整个蒙西,谁家开的饭馆里要是没个巴盟的厨子,都不好意思和顾客打招呼。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年,巴盟人成群结队地跑去包头开饭店,去东胜开馆子,去呼市开餐厅,去集宁开酒家……他们卖焖面烩菜,他们卖猪肉勾鸡,他们卖火锅烧烤,他们卖面精酿皮……他们以拯救天下苍生的味蕾为己任,他们以荟萃辽阔内蒙的食材为使命。
丽日当空,金光万缕。
当伊盟的煤老板摊开地图谋划哪里可以开采出煤的时候,巴盟的厨子正娴熟地将一苗酸白菜切碎下锅。
当乌盟的皮草商望着店里新上的货品谋划大赚一笔的时候,巴盟的厨子已娴熟地将猪排骨剁开下锅。
当包头的钢铁工人熟练地操作机械想着这个月业绩翻番的时候,巴盟的厨子开始娴熟地将宽粉条斩断下锅。
当呼市的融白领奔跑在CBD考虑再拿下一个大单的时候,巴盟的厨子已娴熟地将豆腐切块下锅。
内蒙人离不开巴盟。
离不开巴盟的丰盈物产,更离不开巴盟的厨子。
人们说东北的轻工业是喊麦,重工业是烧烤,而印象中的巴盟,却好似没有工业可言,只有农业(种地)和服务业(卖饭),由此而见,巴盟人的热情似乎总在这张嘴上。
巴盟人管不住他们的嘴,他们对烩菜情有独钟,他们对焖面爱不能舍,他们对面精零抵抗力,他们对硬四盘垂涎不止,他们对茶蛋饼饼难以自拔,他们对砂锅面无法抗拒,他们对山药芥芥倾慕有加……
巴盟人对家乡的热爱,大抵都是从这张嘴上开始的,巴盟人管不住他们的嘴,因为他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内容来源:巴盟故事
图:已标明来源,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蒙古旅游网汇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