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总在变,一年一个样儿。
因为阅片量在增加,人的趣味也在变,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了。
以下是我此刻心中的国产十佳,有效期1个月。
选片范围:大陆(不含港台)。
按时间正序排列。
No.1 《神女》1934年
1934年的国片,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默片。
正值左翼电影运动时期,剧情难免流于苦情和控诉。可是电影语言流畅,胯下看人的镜头也很惊艳。
更值得回味的是阮玲玉的表演:自然,冷艳,不着痕迹,远超同时代的女演员那种夸张、造作、戏剧式的表演方法。
她真的是表演天才。
恍然中,时间穿越了七十年,让人想起《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一身旗袍,眉眼之间、举手投足,都是风情。
No.2 《小城之春》1948年
像一首情诗,像一曲挽歌。
最难忘记的,是影片的开始,玉纹一个人在院子里踱步,她走过不安的乱石堆,走进庭院,进门,坐在窗前叹息,一路上,她叨念着心事,把自己的每个动作都化为语言,轻轻地讲述。
这种声画同步的方式,不多见,因为电影语言的规则是,能用画面讲清楚的,就不再用旁白重复。
可是,用这种方式表现玉纹的心境,却再合适不过了。那种寂寥的、自言自语又自怨自怜的心境,通过声画的加强,营造出了双倍的空虚感。
48年,难免家国情怀。
可是《小城之春》却把这份情怀,牢牢地锁紧背景里,压住它们的聒噪,而只关注人的生存和情感。
不矫情,不煽情,反而轻盈、琐碎,像一个温婉的旧梦。
No.3 《人·鬼·情》1987年
都说是女版的《霸王别姬》。实际该反过来,《霸王别姬》是男版的《人·鬼·情》,因为后者在前。
两部电影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关于戏曲,主人公同样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人·鬼·情》是女扮老生,《霸王别姬》是男扮女旦,《人》里的秋云回呛同伴,“我不是假小子,我是真闺女。”而《霸》里的程蝶衣执意要说,“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应该说,是《霸》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影片始终在秋云的人生故事与戏曲《钟馗嫁妹》之间穿梭剪辑,有戏梦人生之感。
秋云因目睹母亲的偷情,而终生逃避爱情和女性身份。同时,影片发生的年代也很特殊,正好跨越文革前后,讲了秋云的前半生。
这不只是女人,而是普遍的人的困境,在情感与现实之间,寻找自己的存在。
秋云扮起了钟馗,却依然捉不完人生的鬼。在她的一生中,男人始终是缺席的,所以,她选择嫁给了舞台。
钟馗问,“你后悔吗?”
秋云答,“我不后悔。”
No.4 《红高粱》1988年
红,真红,遮天蔽日的红。
第五代导演以前,中国导演大多数时候是不大关心电影语言的,或者说没有一种自觉。
而《红高粱》的好,就好在电影语言的突破上。
张艺谋整个红色视觉系统的建立,从花轿、盖头、腰带、棉袄、高粱酒、鲜血、红日……很有震撼力。
就着陕北的黄土地,烈日蒸腾,沙尘满天,一点也不浪漫,却有一种躁动的生命力,向上飞涨。
我不算喜欢这部电影,但要论突破性,它应该进入十佳。
No.5 《背靠背,脸对脸》1994年
中国最最牛叉的社会现实导演,当属“九十年代的黄建新”。
之所以要加“九十年代”的前缀,是因为后来的黄建新,去拍“大爷三部曲”了。
而黄建新最牛叉的作品,当属这部《背靠背,脸对脸》。
它讲述了围绕文化馆馆长的职位之争,一群人的虚伪嘴脸:笑面虎王双利、人傻被人欺的老马、少不经事的小闫、也有投机者李会计、混混儿猴子……
最终,争来争去,不过是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
没有赢家,只有永远的人情官司,永远剪不断的私欲网。
看懂了本片,也就看懂了中国的官场、职场(特指国企)。
No.6 《民警故事》1995年
第五代中有个女导演,叫宁瀛,不为人熟知。
她曾在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一片中,担任副导演。
九十年代起,她先后拍了三部电影,并称为“北京三部曲”。即:《找乐》《民警故事》和《夏日暖洋洋》。讲的都是世纪之交,北京的市井生活,特真实,特有韵味。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部,是《民警故事》。
本片讲述了九十年代片警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大事,成天除了解决邻里纠纷,就是手持木棒、四处打狗。
肃杀的街景,空气中惴惴不安的戾气,如纪录片般的影像,写实、自然,极具力量。
所有人都显得很无力,一起晃荡在死气沉沉的时代。
No.7 《赵先生》1999年
能把婚外情拍到这个地步,只能说明导演是个活得透彻又敢说实话的男人。
这个男人叫吕乐,著名摄影,掌镜的影片有:《天浴》《活着》《有话好好说》《赤壁》《唐山大地震》《1942》……
而本片是吕乐的处女作,剧情很简单,讲了一位中年男人赵先生的婚外情。他是一个大学老师,背着妻子,和自己的女学生相好。
影片最为惊艳的,是在“大婆斗小三”的主线剧情之后,安插了一段“似梦亦幻”的插曲。
而整部影片的顺叙,不如看成是一场爱情的倒叙:终将归于平淡的生活=>热恋时的甜蜜与争吵=>暧昧时短暂又真切的光阴。
最终,男人停在了对“爱情初刻”的永久的意淫之中。
而导演最为大胆的处理是,让影片就这么结束在了这里,没有回到主线,也没有回归生活。
一点也不直男癌,而是讲出了一种普遍的爱的困境。
No.8 《鬼子来了》2000年
国产十佳里,怎么能没有一部姜文的电影呢?
我也在《阳灿》和《鬼子来了》之间挣扎了一下,前者更浑然天成,后者更成熟、更风格化,想了想,还是后者吧。
姜文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的生猛节奏和思辨趣味,在本片中,你都能看到。
节奏凌厉,像有荷尔蒙在空气中飞,对白往来,表情浮夸,凶狠、自私、愚昧,都在其中。
本片在思辨上的犀利,更是国片里少有的。
一群胆小怕事的村民,被扔来的命运牵着走,引狼入室,与狼共舞,最后被狼吃掉。
不能说,“活该。”
只能说,“命该。”
或者如姜文所说:“你们要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
很遗憾,这是一部只可以在日本上映的中国禁片。
No.9 《三峡好人》2006年
在《三峡好人》里,贾樟柯终于挣脱了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像个艺术家了。
这部电影的第一主角不是人物,而是空间,具体说就是“三峡”。
片中两段关于寻找的故事,如果不是发生在三峡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将会显得了无生趣。
三明从临汾赶到奉节,来找自己跑掉的妻子;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来找自己一去不回的丈夫。
“三峡”的所在,就像是一种“荒谬”的本体。
它是自然的,也是人工的;它是建设的,更是破坏的。
而将人物放在其中去完成寻找的任务,注定也将是失败的。
三明老家的“黄河壶口瀑布”,被印在了老版50元人民币的背面。正如物质世界不可阻挡的脚步,在人的精神世界上碾压而过。
有句话讲得好:中国的现实,就是最大的超现实。
而苦苦挣扎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是这世界上最善良、最容易妥协的人。
他们是三峡的好人,他们是山西的好人,他们是中国的好人。
No.10 《疯狂的石头》2006年
是十佳里唯一一部纯粹的商业片。
一看时间已经是2006年了,竟然过去了12年,可在这12年里,中国的电影市场几乎没有一部商业片达到《疯狂的石头》的高度。
这也是本片得以入选的直接理由。
影片虽然借鉴了不少盖里奇和昆汀的东西,但宁浩能够把它们运用得浑然天成,并做了恰当的本土化改造,这是很厉害的。
多线叙事,后来很多人在玩,但没人像宁浩那样得心应手。
我们应该多一点这样的类型片,电影市场才够丰富、充实。
一个国家的百年电影史,出一个伯格曼就够了,我们需要更多的宁浩、忻玉坤、马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