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密斯瑄
历史教科书上的一句话
可能就是别人的一生
8月18日 星期五 晴
01
昨晚,去电影院,看了《二十二》。
二十二,作为一个数字,是在纪录片《三十二》之后,仅有的二十二位幸存者,而到电影上映前两天,二十二已经减少到了八位。
每一次逝去一位老人,郭柯就会在纪录片片尾处,给老人的名字加一道框线,可是现在,老人走的太快了,他甚至来不及加框。
影片中曾提到,“慰安妇”是日本人定义的,不是中国定义的,她们不是慰安妇,而是“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02
郭柯导演说,电影《二十二》是一部很平静的片子。
曾经,有发行商和电影节的人找过他,希望他能改片子,加一些家国仇恨,让观众看了要哭的画面,要让这些老人痛苦。
可是,郭柯不愿,他不愿让后人再去误解她们。
郭柯说,在他的片中,一位老人在养老院里,每天有护工为她送饭,周围的场景是热闹的,有孩子在奔跑,有老人在洗菜,然而当注视着等待的老人,她就是这样平静,这样无聊。
他愿把老人仅有的,最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
03
《二十二》中,没有过多的渲染,多了些被时光冲淡的平静。
那历史车轮碾过的岁月下,她们也只是寻常的老人,会在井边打水洗衣,烧菜做饭;会和女儿说起可以感受到那冬日的冷风刺进渐趋瘦弱的骨头间,这样或那样的闲话家常;会同孩子们一起吃几个椰子或榴莲果;会坐在火炉边,看着火炉中燃着的玉米杆渐渐化作灰烬;也会搬着板凳坐在院中,看着太阳升起又落下... ...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以为她们忘记了过往,其实只是不愿回忆。
04
不愿想起,说着说着就流泪了。
原名朴车顺的韩裔阿婆,毛银梅,她几十年习惯了中文,却还是会唱儿时的朝鲜歌谣《阿里郎》:
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
我的郎君翻身过岭,路途遥远
你怎么情愿把我扔下
出了门不到十里路你会想家
她不愿再回故乡,因为那里已经没有了亲人,可是唱起故乡的歌,才觉故乡的情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即使几乎忘记了韩语,也依旧可以唱出童年的歌。
她愿意接受韩国摄影记者为她拍照,喜欢新奇的事物,可是触及往事,却是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实在说不下去了。
05
我喜欢郭柯面对老人伤痛时的方式,他把镜头移至屋檐的雨,深邃的天空,让他们代替老人的悲伤。
在拍摄李爱莲时,李爱莲曾讲述她被日本人关押,三天三夜没有进食,后来给了她一堆大葱,年仅18岁的她接过来连吃了8根,从此落下了胃病。
后来她开始回忆那个凌辱她的日本人,开始无声地哭泣,郭柯通过耳机告诉摄影师龙庆:“龙老师,可以了,停下吧。”
而这些,是李爱莲老人从来不曾对其他采访者说的,她曾提到“他们问我,当着儿媳孙孙的面,让我如何开口呢?”
她把心底几十年不曾言说的回忆告诉郭柯的摄制组,后来,她也渐渐老了,手脚不听使唤了,只能躺在床上,问着“郭柯什么时候能来看我”,儿媳告诉她郭柯太忙,她忍住不问,时间久了,还是惦念着郭柯,问一句“什么时候来看我?”
那个片段最终没有剪入成片,他们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老人,如同我们一样,不忍面对老人的回忆,我们都希望,她们能真的忘记。
有时候,忘记,是一种自我保护。她们大多选择了把伤痛埋葬封存在心底,可以更好更快乐的活着,记忆的阀门不去触碰,她们就是最普通的老人,过着最平静的日子。
所以我们看到了成片中,那样温柔美好的李爱莲老人,而那才是她日常最真实的生活。
她爱生活,爱生命,看着院中的猫儿,她会拿出吃的撒在地上,问着猫儿“你的孩子们呢,你孩子们来了拾着吃。”
儿媳说,她就是如此,有好吃的先给猫吃,猫不吃的她吃。
就这样,从一只揣着猫娃的猫儿,喂成了一群。
郭柯说,其实走不出历史的是我们。
真正走进她们的生活,她们不会每天哭诉,痛苦,而是安静、平和。那些痛苦,都是特定条件下,或者有人刻意才会引导出来的。
06
米田麻衣,一位日本的留学生,用5年的时间志愿探访海南“慰安妇”幸存者。
她把日本老兵的照片拿给阿开婆婆看,阿开婆婆却笑了,说“日本人也老了,胡子也没了。”
她说,如果是自己遇上了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恨一辈子,甚至可能放弃生命。她们心里的伤很深,可是她们依旧善待别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阿开婆婆待她如同孙女,当她再次来看阿婆,阿婆已经离世,她给阿婆买的被褥被阿婆细细珍藏,未曾舍得用。
我们就像片中的米田麻衣,不忍看她们受过的伤痛,甚至也会为之不平,为之落泪。
可是她们却似乎早已看淡了尘世变迁,世事轮回。这些受过伤痛的老人,就是这样用最大的善意对待周围的人,道一声“你们来看阿婆,阿婆就开心了。”
07
她们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如韦邵兰婆婆所说“眼泪是流进心里的”。即使历尽了苦难,也不曾轻言放弃。
林爱兰老人,14岁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她在接受采访时,目光炯炯,从不曾流泪,即使提及自己落难时,也只是说了一句“他把我打残了,他自己也死了”
问及细节之处,她不愿多讲,只说想要杀了他们。
直到提及母亲,在日本军队一攻占村落时,便被捆绑丢至河中淹死,她才忍不住落下泪来。
她的腿残疾了,每天扶着椅子,一步一步挪至门口,风来了,雨下起来了,她一个人再慢慢扶着椅子挪回房间,把门上的帘子轻轻放下,静静坐在房间,看那已经看了几十年的风雨。
她把风雨看老了,风雨也看老了她。
08
面对战争的伤痛,有的人幸运,历尽千难万险,逃离魔窟,回到故乡,得到周围人的包容与照拂;有的人不幸,即使回到家乡,却不容于世人,有的孤独终老,有的远赴异乡,有的忍受文革批斗,被冠以汉奸之名。
让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李爱莲谈及丈夫时,忍不住落泪,丈夫曾说“我们好好生活,又不是你自己愿意的,你是被日本人害的,你有什么错”,她在那样的不幸中,还有一份温暖伴随着她。
她的笑容是那样的温柔,热爱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温柔中透着一股坚韧的力量。
可是更多的人却没有那样幸运。
有一位黎族的阿婆,在文革时,被称作日本娘,大家说她是“嫁给了日本人”,把她看做汉奸。
韦邵兰逃回家,丈夫却说她“到外面去学坏”,她甚至喝药自杀,但是因为腹中之子,她活了下来。
她说,那时候“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
有着日本血统的儿子罗善学,70多岁仍然单身。弟弟曾说,要买凶手来杀他,因为他是日本人。
这些痛苦,却让韦邵兰在生与死的徘徊中,变得更加乐观,并且积极参加赴日起诉活动,只是直到如今,也依旧败诉。
09
电影结束时唱起的《九重山》,就是根据韦邵兰老人时常唱着的瑶族民歌所改编,她的一生也如同歌中所唱那般坚韧。她说,世界这么红红火火,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每听到这几句词,我总想起韩国同题材电影《鬼乡》中片头的画面,贞敏穿着鹅黄色的朝鲜少女服,骑在阿爸的肩上,唱着那首朝鲜歌谣《阿里郎》:
就像冬日腊月赏花一样,看着我
她们都曾是最美好的姑娘,在最美好的年纪,有的被迫害至死,有的艰难求生,忍辱负重,漫长的岁月洗礼,遮住了她们内心的伤痕,可是却始终得不到日本官方政府对她们受害事实的公开承认。
有的已经永远等不到了,或许有一天等到了,也是后人的一份坚持,于她们来说,也许都已经没有意义了。
10
影片的最后,记录了一场葬礼,张改香阿婆最终成为了山上的一座孤坟。远方的车,过往如常;天上的云,舒卷依旧。风轻轻吹过坟头,那一抔黄土被卷起又轻轻洒落,裹挟着老人遗落的梦飘向山间远方。
“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下去,不要打仗,因为战争会死很多人的”,片尾字幕上另一位阿婆的这句话,总在脑海中闪过。
一位饱受苦难,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暮年所牵挂的,并非自己的血泪如何控诉,而是,不要战争,战争会死很多人的。她们的内心如同她们走过的岁月,那么悠长,那么宽广,突然明白,阿开婆婆为什么经历了日本人的折磨,家乡人的歧视,却依旧视日本女孩为亲孙女,依旧善待、热爱身边每一个走近她的人。
郭柯也在采访中说,他拍这部片子,不亲日,也不抗日。历史已经成为过往,我们要往前看。
我们不是为了铭记历史的伤痛,加深对曾经敌对国的仇恨,而是希望更多曾经经历过战争的国家可以看到,对历史给予公正的交代,让战争的苦难远离后人。
日本导演土井敏邦公开支持《二十二》:“日本应正视历史,主动拍出这样的影片”,他认为《二十二》是他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并认为作为战争加害者的日本,应对历史负责。
日本政府一直在国际上呼吁大家关注广岛长崎原子弹的悲剧,但却不知何时才能正视本国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侵害行为。
11
历史书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别人的一生。
时间渐渐久了,一位一位的老人相继离世,郭柯说,也许有一天,他会把屏幕上的框线全部抹掉,回到当初遇见她们时那样,老人对着镜头笑啊笑,仿佛这些年,她们从没有离开过。
耳边又响起了毛银梅老人的阿里郎,她们就像那白头山上的花儿,冬至腊月,也努力的绽放,如同歌中所说,“晴天的黑夜里满天星辰,我们的心中也梦想满满”
愿忘记伤痛的是她们,记住历史的是我们。
全部为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获取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
你的语言很感人,让我热泪盈眶!! !谢谢你!!!
好像是前年的元旦联欢会
我们学校有个舞蹈
不记得叫什么
记忆犹深的是情节
几个阿婆捡了一个日本女孩(她穿的衣服就是和服那种)
她们看起来争论很大 关于是否要留下这个孩子
最后一个阿婆力排众议留下了她
女孩长大了 像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一样
穿着花棉袄 扎着麻花辫
阿婆们都渐渐有了衰老的特征
(后面没太看懂)
但应该就是女孩要走了
阿婆们很伤心 但没有阻止她
一个阿婆郑重其事的拿出了当年女孩穿的那件衣服
递给了她
女孩走了 阿婆们继续插秧
突然 女孩跑了回来
跪倒在阿婆面前
不知道为啥 就是哭了 莫名心酸
借薛之谦一句话
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还好还有很多人,能为他们着想。
可是没有人为她们遮风挡雨!
我不说了,不说了
我们做不了什么,也不要奢求自己能给予她们什么。她们一直都和我们一样,她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
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必须要做的是清楚战争带来的苦痛,以及为什么会发生战争。
很心疼她们,真的希望她们死时可以安详的离去,没有伤痛,只是平静。(不敢奢求快乐,也没资格要求她们快乐)
我始终认为该死的会死去,历史终将被承认,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
我们是记住历史而非仇恨。仇恨便淡去吧,铭记历史,承认历史!
如果是为了商业利益,像以往的纪录片,特意制造痛苦反而没有意义。郭柯说拍这部,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像以往误解她们。而且也许她们也愿意留下自己想说的几句话。
这只是我个人后来的理解,一开始看的时候也是觉得拍她们对她们到底好不好,后来看完以后,又看了郭柯的采访,突然就想明白,这部纪录片也是可以留下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档案💗
另外被迫凌辱的,还有男性,他们的存在似乎更边缘化,但我们应该知道。
已收录专题【那些女孩该知道的事儿】(其实不只是女孩们该知道)
专题链接:http://www.jianshu.com/c/b22e3d4b55f7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又几时曾真正离开过我们。
就像片尾老人说的,希望一直友好下去,不要再打仗了,因为战争会死很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