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出发,让生命在场

作者: 春华园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14:20 被阅读357次

          昨天到广州参加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校文化专委会举办的《新时代学校文化发展高峰论坛》。

                            一

            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顾久先生做了《学校文化发展中的行知元素》。他深入浅出的从陶行知先生当年办学的学校文化建设谈到今天我们该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其中的核心观点就是学校文化的魂仍然是学校中的人,尤其是学校校长的文化理念。随后听到珠海融闳学校校长李东平先生的专题报告《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温度》。报告中重点阐述了该校“让生命居中,让温度在场”的学校文化理念下建构以生命为中心教育的三三工程。工程以主题为经,以课程为纬,以文化为魂。包含以“根•魂”为目标的“礼敬生命”国学线,以“格•局”为目标的“呵护生命”心理线,以“智•能”为目标的“成就生命”教学线。

        “礼敬生命”包含普适浸养课程:一书两礼三餐四课五节六艺;阶梯浸润课程:(低段)乐以养性,(中段)礼以养正,(高段)孝以养品,(七年级)仁以养德,(八年级)辩以养智,(九年级)恩以养责;视觉浸泡课程:庭院、楹联、装饰、壁画……

        “呵护生命”包含心性成长课程:心性浸润,心性驿护;心智引授,适应转变;换位接纳,压力缓解。心灵港湾课程:家长讲座,家长沙龙,家长咨询。心路拓展课程:教师发展,学生联盟,个案辅导。

        “成就生命”包含学科生命课程:学科特色课程、学科活动课程、学科生命课堂,研学课程;提升学力课程: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综合能力;自主择向课程:个性成长课程、国际理解课程。   

          认真细致地了解并思考容闳学校的生命中心教育三三工程设计,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和宽度,分成三个模块礼敬生命,呵护生命,成就生命,理念深邃,逻辑清晰,思维缜密,  可操作性强,是近年我看到的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课程设计体系。

                            二

            学习他人,反思自身。在了解容闳学校生命中心的课程体系后,我不禁反思,我们的学校文化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是需要加强的呢?依照该校“礼敬生命”的国学线来看,我校在视觉浸泡课程方面创设的国学厅算是一个典型的国学文化标识。目前正在策划一处国学文化装点,将历代经典代表诗词以一本本打开的诗书图像呈现在校园走廊外墙的方砖上,让孩子们站在一处,便可游历于源远流长的古诗词长河,饱览深厚的国学经典。在阶梯浸养课程方面我们拟定了一份年级诵读经典书目,全校拟将星期三定为经典诵读日。各年级诵读篇目如下:

    一年级必读:《朱子治家格言》

    推荐语:中华育人,自家训起。

    选读《弟子规》《常礼举要》《百家姓》

    二年级必读:《三字经》

    推荐语:读《三字经》,知千古事。   

    选读《千字文》《幼学琼林》

    三年级必读:《笠翁对韵》

    推荐语 :唱对韵歌,赏精妙文。

    选读《诗品》、《声律启蒙》

    四年级必读:《大学》

    推荐语:大人之学,学做大人。

    选读《中庸选读》

    五年级必读:《论语》

    推荐语:熟读《论语》,匹夫有责。

    选读《孟子选读》

    六年级必读:《老子》

    推荐语:问道《老子》,通晓真谛 。

      选读《古文观止》、《庄子选读》

        从“呵护生命”线来看,我们在心灵港湾课程方面做得比较好,也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新父母成长课程体系。每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也力求站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设计适合的活动,比如本学期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设计的“爱•如是,爱•探索,爱•目送”系列活动,各读一本书,共观一部影片,共写一段心里话,引导家长高质量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此外在心性养成方面还需要再思考。

          从“成就生命”这条线来看,我们一直持续开展的“荔林好课堂”正是在致力于研究学生学力提升。在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探索,需要总结提炼出可以推广的经验。目前尚需研究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自主择向课程方面还有很大探索空间,下阶段拟结合研学课程将国际理解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打开国际视野。

          知名人文学者傅国涌先生言: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的目标,然后才是知识和方法。”

                          三

          对照反思了学校的课程实践后,从容闳学校的整个课程图谱里我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作为“呵护生命”的心理线占据了学校课程三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不言而喻。心理健康教育为何会成为面向未来教育的重心呢?心理教育可否视为“心灵”教育?可否视为注重启迪生命“灵性”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面对现实的育心,更是面向未来的育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复杂和矛盾的世界里。面对新的全球学习背景,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郑重推出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秉承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立足于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以及为可持续的未来分担责任,旨在呼吁全球范围的政策对话。现代人面临的日益变化的世界和社会迭代发展更需要人拥有认识自我的意识,完善自我的能力,实现自我的内驱力。然则这一直以来也是人成长中必要经历的过程,今天的教育把生命的成长尤其关注心灵的健康成长作为其使命担当的意义与价值有什么不同呢?

          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优雅”。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 阐述“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是它自己的目的”换句话来说,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他说,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简而言之,儿童的生命成长即是教育的目的,所以杜威说“教育即生长”。

          我们的小学教育更要关注的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儿童的生命状态。可惜,长期以来,因为功利主义盛行,整个中国社会都不约而同地走入一个个误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名校,找好工作,赚更多的钱”成为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盼……学业成绩成为关注的焦点。孩子的心灵世界却少有人问津。直到一个又一个花季雨季少年不堪心灵的重负选择了轻生,我们才恍然发现,我们孩子的生命怎么变得如此脆弱?是孩子的问题吗?当然不是!是我们的教育远离人性的轨道久矣。所以文质老师说今天的教育变革其实就是让教育回到教育,回到教育人性立场上来。回到“授受知识,润泽生命,点化或启迪生命”的教育宗旨上来。

          由此,注重儿童心灵健康成长,健全人格培育理当成为今日之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三年前,我和学校的心理老师探讨过学校教育的目的即是培养具备幸福人生能力的人。要成为拥有幸福人生能力的人,需要具备幸福人格。于是我们以培养学生幸福人格为主旨设计了一个研究课题《3+x心育幸福课程实践研究》。由心理、语文、艺术和综合实践融合构成,包含八个品质主题,对应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和安全需要——安全、信任,社交(爱与归属)需要——关爱、责任,尊重的需要——尊重、自我,自我实现的需要——自由、创造。八个主题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以渐进式螺旋上升的形态,在小学生低、中、高三个学段反复呈现,与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相吻合。课程以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次主题活动+自主拓展为主要活动内容,经过三年的探索,现已完成三个学段的教案编写,一轮的课堂实施。

                            四

          最近在南京举办的2018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儿童立场观照下的母语课程和母语课堂》,其论坛主策划人徐冬梅女士有一段重要的讲话,我非常认同。她说:“我们要用儿童本位的母语课程去滋养儿童,用阅读去促进儿童成长。在未来,我们要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让他们具备清晰的思维和理性精神,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开阔的格局和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这是未来人类最重要的几个基本的要素,这不是机器人,不是AI可以代替的。但是,要让孩子在今天享受这样的课程,要让孩子在未来具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就必须去认识我们的过去,认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整个人类的过去,知往而开来。”开阔的人类视野,辽阔的人生信念,决定着着我们对教育目的的定位和实践。       

        当今科技的进步让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再那么漫长和局限,现在只要有一个芯片就可以让知识在一瞬间实现知识共享。如今整个世界都是平的。信息资源瞬间可以实现共享。这样,人也就更有机会回归生命原本的使命——成长、创造、多元、自由,而不在知识的获取方面耽误更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获得的方法。如果还以现在为基点去想象未来,那未来一定受自己成长的限制。如果以某个文明进步为基点去设计那将具有开创意义。我们小学教育要敢于想象文明的进步。学校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去掉家庭环境带来的社会差异,让孩子们共享文明的进步。而这份文明就是由学校的文化理念和教师的工作营造。

          哈扎拉尔说,我已经把谈教育列入了我每天都要思考的工作——每天回到这条波涛汹涌、前方诡秘莫测的河流边上,我最大的感叹实际上也是最常见的理解力:我们还谈什么教育?我渐渐明白,我的工作并不是要对这条河流再做测定,这样的测定很多人已经将它完成了,我们要回到“教育”,讨论教育应有的面貌、奥妙、可能性,就是反而应该从根本处实践的“教育”谈起,先从虚灵处去寻找立场。不仅仅揭示弊端,最根本的是,明白教育超越的、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态度、方法,把教育中源于人性,最终又将有助于成全一个人的一切思考通透。不是现在开始就变革,不是幻想变革仍是可能的,而是只有人性的教育才能映衬出今天教育致命的弊病,它才可能成为我们对未来继续抱有信念的重要支柱。真正的变革就是使教育回到教育。

          从人性出发,让生命在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人中每文:深刻的思考。学以为用。👍
      • 蓝色阳光下:洋洋洒洒,功力深厚,除了敬佩就是仰慕!礼敬生命,呵护生命,成就生命,您一直在躬亲践行。:+1::+1::+1::coffee:
        春华园:@蓝色阳光下 都是你的鼓励在激励着我!

      本文标题:从人性出发,让生命在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kg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