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曾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触。
对于喜欢文学与写作的人,肯定好奇,他是如何写出这么多伟大的作品?在某次演讲中,贾平凹阐述了他对文学与写作的看法,或许有你想要的答案。
一.建立自己的文学观
看待世界,有世界观;对待人生,有人生观;审视事物,有价值观。投身写作,自然就要有文学观。
贾平凹说,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学观,人云亦云,写作就会没有灵魂,进而不会有自己的色彩和声音。
一旦有了自己的文学观,也就有了一种个人能量,文学最后比的就是人的能量。
他建议,我们可以学习经典名著和大作家,研究他们的思维、观念,再去思考自己对社会和生命的看法,建立自己的文学观。
二.学会选择题材
平时,我们听到或者看到一个故事,就想着立马写下来。
贾平凹指出,不要急着动笔,要先琢磨这个故事有无意义,表达的是个人意识还是集体意识。
如果它是一个个人故事,但这个人的命运发展与时代命运产生了交集,“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伟大的故事”。
因此,写作者需要关注、了解和研究社会,找到痛感题材。
这方面,可以借鉴近两年大火的几部电视剧的叙事方法,比如《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欢乐颂》等,就是典型地将个人故事与时代脉络相结合,与受众产生了共鸣,从而广受欢迎。
三.注重细节观察
贾平凹表示,文学是记忆的,生活是关系的,文学要写记忆中的生活,要写生活中的关系,深入了解生活就是深入了解关系。
要把关系写得完整、形象、生动,就需要细节。
比如他的散文代表作《月迹》,里面有一段关于月亮移动的细节描写,堪称典范:
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可以预见,若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贾平凹是断不会写出如此活灵活现的情景。
四.写作要有节奏
许多人都会感到困惑,自己可以把开头写得很好,但一到后面不知为什么就会变得杂乱,甚至出现所谓的逻辑问题,尤其是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来说。
毫无疑问,这肯定就是文章的节奏出现了问题。
贾平凹说,作品和文章要活,一定要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充满小的空隙,通过小的空隙散发出气息和味道。
这种气息和味道,大抵就是引领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海洛因”。
另外,在保持节奏的过程中,必须要“耐烦”。不能因为没耐心,导致凤头蛇尾,那就前功尽弃了。
PS:学习细节描写,可以多看看贾平凹的作品,会让你我受益匪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