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社会心理学就不得不谈到人群,人群的组合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我们在社会中怎么做,做什么,不去做什么,这就需要有一种规则来制约着彼此,那么规范的概念就来了。
社会规范,是关于我们应该如何行动的规则,如果违反会面临强制性惩罚(如果遵循则会获得奖励)。规范是日常生活的惯例,使得与他人的互动具有可预测性且有秩序。规范可以是内隐的,或者是人们下意识遵循的不言而喻的文化理解,也可以是外显的、他人明确表述的正式期望。
角色在社会中也很重要。每个社会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即一些规范所规定的关于不同类型的人“应该”如何表现。例如,性别角色定义男性和女性的“适当”行为。职业角色决定了工作方式。与规范一样,角色可以是内隐的也可以是外显的。有时候,角色的某些方面必须履行,否则会面临情感、社会、经济或专业方面的惩罚。有时,社会角色的要求还会受到所在文化的影响。而文化被定义为社会中多数成员共享的一套价值观、信念和习俗,文化代代传承。意识到这种文化的差异,就能带来更好的社会结果。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角色和服从有时会破坏你对自己的基本认识的两个经典实验。
一、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
目的:通过对权威人士的命令是否能够迫使普通人违背自己的伦理标准的实验,来了解二战纳粹大屠杀背后的心理因素——“只有很多人都服从命令”,系统性的种族灭绝才有可能发生。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参与者以为他们参加的是一个研究惩罚对学习的影响的实验。每个参与者看似被随机地分配“教师”的角色。而另一个人—一志愿者同伴——被分配“学生”的角色。“学生”坐在相邻的房间,一旦在回答本应记住的词组时犯了错误,“教师”就要按压机器上的杠杆电击学生。学生每犯下一个错误,电压(从0~450V)就相应升亮15V。
实际上,所谓的“学生”是米尔格拉姆找来的合作演员——通常称之为“同盟”——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电击。但是“教师”并不清楚这一点。因此,参与者——“教师”——深信在另一个房间的志愿者正备受折磨。与此同时,身着白大褂(实验室外套)的研究人员无动于衷地坐在附近。每当“教师”开始动摇时,研究人员都会给出平静但严厉的命令,鼓励“教师”继续。例如,“请继续”或“实验要求你继续”。米尔格拉姆的问题是:人们对权威人物的错误命令的服从程度有多高?
事实是,每名参与者均对“学生”实施了一定程度的电击,其中2/3的参与者都服从到了最大限度,不论年龄、职业。许多人向实验人员抗议,但当实验人员平静地回答“继续下去是至关重要的”时,他们就放弃了进一步的抗争。即使受害者叫喊着停下,甚至本人也因为所造成的伤害备受煎熬,他们仍然选择了服从。显然,他们仍保留了道德,所以才会感到难受。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选择了服从。
通过多次实验,参与者会在以下条件下会选择不服从。
1.当实验人员离开房间。
2.当和受害者在同一房间。
3.当两名实验人员互相矛盾时。
4.当得知别的参与者表示拒绝时。
米尔格拉姆得出结论:人们之所以服从,更多的是情境在起作用,而非人格。他们行为的关键不在于被压抑的愤怒或攻击性,而在于与权威的关系。他们屈服于权威,视自己为执行他人意志的工具,一旦如此定义,则无法从中摆脱。
[批判]一些心理学家对米尔格拉姆的结论表示怀疑,即人格特质实际上与是否服从权威无关,但某些特质—特别是敌意、自恋以及刻板,的确预示着服从性的提高以及向他人施加痛苦的意愿增强。还有一些人反对米尔格拉姆将参与者的行为与纳粹的暴行相提并论。在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中,人们在实验人员监视的情形下不情愿地服从。相比之下,许多纳粹分子的行为没有受到监督,心理上也没有承受痛苦。尽管如此,米尔格拉姆的研究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盲目服从的危险性的意识。“米尔格拉姆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道路的开端,即普通人如何在社会力量的控制之下成为现实世界中暴行的根源”
二、斯坦福监狱实验
其首席研究员菲利普·津巴多试图研究如果向普通的大学生随机分配囚犯和狱警的角色,会发生什么情况。
他和同事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建了一个看起来很真实的“监狱”。前提是——对狱警的指示来自津巴多本人。学生们同意在模拟的监狱中生活和工作,为期两周。
实验结果报告许多“囚犯”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痛苦,甚至无助,出现情绪症状和身体疾病。一些人变得冷漠,另一些人变得叛逆;还有一个人出现明显的恐慌,然后崩溃。而“狱警”开始享受新获得的权力。一些人试图表现出友善,帮助“囚犯”并施以小恩小惠。一些人“强硬但公平”。还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变为酷吏,即使“囚犯”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反抗。一名“狱警”变得异常残忍。津巴多本人也承认自己没有预料到普通学生会有如此惊人的迅速转变,因此他在6天后提前结束了研究。
研究结果证明了角色如何影响行为:“狱警”的攻击行为是穿着狱警制服以及被授予狱警权力的结果。然而,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监狱研究实际上体现的是对权威的服从以及一些人如何自愿地服从指示。
(后来,关于这项研究所揭示的社会角色的力量是否能作为令人信服的、客观的科学证据,或它是否展现了参与者被引导进行角色扮演的能力,出现了新的质疑。)
通过对以上两个实验的了解,我们现在讨论一下人们为什么会服从?
首先我们要明白,对权威或情境规范的服从并不总是有害的。
在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中,一种可能的答案是,参与者受到了各种快速判断和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他们参加的是大学校园里的科学研究,监督者是穿着白大褂的可靠人士。所有的线索都传达了某种正当性——我们中的许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不会让研究发生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危险。
另一种可能是陷阱效应。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在某个行动进程中的投入不断升级,从而证明其付出的时间、金钱或努力合理化。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走上一条在道德上模棱两可的道路,最后发现已经与自身的原则背道而驰。从希腊宪兵的酷刑到纳粹军官。从米尔格拉姆研究中善意的志愿者到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从欺骗朋友到考试作弊,人们常常会跨越自己所谓的底线。研究表明,许多时候,规范的要求、角色以及情境的社会压力能够压制内心的良知。
网友评论